尋找歷史詩意的漫遊者 ──楊興生台灣山水畫中的音樂性

曾長生 |2014.02.07
3374觀看次
字級

 現實與抽象之間,勾勒出我們最深層的記憶,充滿韻律的筆觸,以協調的節奏凝結成畫面上的瞬間。

 文/曾長生

 1.

 楊興生從小經歷過從大陸逃來台灣的艱辛過程,一但踏上福爾摩沙這塊土地時,他感覺自已好像來到了天堂,小小的生命重新獲得截然不同的詮釋與使命感。他的油畫作品含有很濃厚的鄉土風韻;他的繪畫離不開他的生活環境;他只畫在他心裡有感動過的景物。

 「我太喜歡台灣了!當我到全省走透透要取景寫生的時候,到處都吃得到台灣風味的美食,以及外來文化融合的風味餐。我們寶島四季的蔬菜水果、高山茶、文化特產,想要自己品嘗或想當伴手禮給親朋好友,都很方便。也常感受到台灣人的善良與熱情……這一切的便利與台灣的民主,都能成為我一生中很快樂的生活記憶,也都讓我深深的愛上這塊土地,這種種的情愫,讓我對台灣的美,有一種使命感,我想在台灣的美麗還沒完全褪色前,搶時間入畫,也想為後代子孫,用我的繪畫風格來記錄她。」

 身為現代主義者,不是接受自己在時間流逝中隨波逐流,而是把自己看成是必須苦心經營的對象:這也就是波特萊爾(B a u d e l a i r e)所稱的浪蕩子美學。福柯(M i c h e l F o u c a u l t)曾表示,對波特萊爾而言,身為浪蕩子或現代主義者,需要一種「修道性的自我苦心經營」;浪蕩子美學實為現代性的精髓。福柯透過閱讀康德,發展出這個概念。從康德的文章中,他發現現代性不只是個人與當下的一種關係模式,更是在面對當下時,個人應當與自己建立的一種關係模式。

 根據福柯的說法,現代主義者波特萊爾不是個單純的漫遊者,他不僅是「捕捉住稍縱即逝、處處驚奇的當下」,也不僅是「滿足於睜眼觀看,儲藏記憶。」反之,現代主義者總是孜孜矻矻尋尋覓覓;比起單純的漫遊者,他有一個更崇高的目的……他尋覓的是一種特質,姑且稱之為「現代性」。楊興生也一如波特萊爾般,一心一意在當下環境裡尋找歷史的詩意。

 楊興生早期是抽象畫家,現在大都畫具象畫,畫抽象需要醞釀到一個飢餓狀態,畫著形式上的抽象沒意義,甘脆暫停。其實在具象畫裡,楊興生仍是用了許多抽象的技巧,例如雲的畫法;田地很重要,是畫面呼吸的地方;有時候一個很特別的構圖是:近景成了陪襯,天空才是主題。

 他的作品有強烈的視覺焦點,讓人一腳陷入迷人的景色當中,這主要的因素是,他很注重構圖,那是牽引視線進入催眠狀態的魔術。

 .2楊興生的創作主要分兩種風格,鄉土寫實與抽象表現,兩軌同時進行且皆發展出自我的畫面特色;在寫實創作方面,楊興生善用中小圓筆沾調凝滯厚重的顏料,以重複疊蓋描點的方式,嚴謹的勾勒出台灣鄉間的光影景致。選材風格雖著重擬真,但楊興生不免在構圖與色彩上表達自我浪漫的情懷,有時以高提的地平線強調水光、花葉、作物強勁的生命力與虛實相間的美感,有時則以天、雲為主題,用壓低視點、加重地面色來表現農家愛物、自在的瀟灑心境。為了強調畫面的對比,楊興生常會局部簡化畫面物件,以幾何的概念重新結構寫實的風景,像是刻意留白的牆面,誇示放大的花叢,讓繁、簡、明、暗在他的畫作中各居其位且可相襯相托,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性與想像力。

 在楊興生的具象山水中,其構圖與色彩實充滿著抽象的音樂性。在音樂中,內容與形式是融為一體的。音樂的素材是在物體振動中有具體物理起源的聲音,這些聲音的連結透過審美規範的作用形成了音型和構思,最終鑄造成一個完整的藝術表現形式。

 視覺藝術家是如何看音樂並與音樂發生聯想呢?米羅曾稱,「大部分的人都在尋找大樹大山,卻不去注意傾聽那些小花小草所發出的絕妙音樂,也不會去體會從懸崖所掉落下來的小石頭造成的聲音。」我們從他的造形符號所運用的組合、調整、統一的組織方式,實在與音樂的表現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諸如類比、轉換、滲透、中心、重複、連貫、交疊、焦點、同時性、流暢、繁殖。

 抽象大師康丁斯基更是迷戀音樂,他甚至於稱他可以看到聲音,聽到色彩:「黃色似喇叭聲,淡藍色聯想到笛聲,深藍則是風琴聲,綠色似小提琴,深紅使人聯想到大提琴聲,至於紫色則類似簫及木笛的低沉聲。空氣的振動(聲音)及光線的變化(色彩)是物理關係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基礎,也就是藝術的精神性問題。」

 .3人不免要老、要離世,既使懷抱深刻的偉大藝術家亦不免此一命運。然而,面對此一無法違抗的命運,人生漸次接近終點,藝術家的作品風格將產生什麼樣的轉向?薩依德(E d w a r d S a i d)在《論晚期風格》中,大致區分藝術家兩種晚期特質。其中之一如下:在一些最後的作品裡,我們遇到固有的年紀與智慧觀念,這些作品反映一種特殊的成熟、一種新的和解與靜穆精神,其表現方式每每使平凡的現實出現某種奇蹟似的變容(t r a n s f i g u r a t i o n)。例子包括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及希臘悲劇大師索福克里斯的《伊底帕斯在科勒諾斯》,一切獲得和諧與解決,泱泱有容,達觀天人,會通福禍,勘破夷險,縱浪大化,篇終混茫,圓融收場。

 楊興生非常喜愛現在在淡水生活與創作的日子,他說,淡水給他一種安全與安定感,空氣很好,生活機能不差,每天固定創作四小時,有一些朋友偶爾約吃飯,但不影響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都為自己活著。楊興生很滿意目前的生活,總是在島內到處跑的他,其實是為了畫畫,他說寫生不能只靠蒐集材料,一定要親身經歷,所以近二年創作的數十件作品,可說是台灣頂新鮮的風景。而在經過首都藝術、觀想與長流的幾檔個展之後,新作目前都在楊興生工作室展出。

 楊興生的人間文化財是屬於我們大家的,而作畫的滿足與快樂是屬於楊興生的。這位年過七旬的老頑童,如今他回歸藝術家本質,左手採集台灣美麗鄉村風景,右手揮灑自己征服畫布的釜中欲望,在現實與抽象之間,勾勒出我們最深層的記憶,充滿韻律的筆觸,以協調的節奏凝結成畫面上的瞬間,讓我們倏然想起,這看似存於夢境中的畫面竟扎扎實實皆是我們生命中的場景:田梗上追著蜻蜓前進,荷葉田中看蝌蚪群聚,轉角的巷子口飄著豬油拌飯的香味,正呼喚著孩子們回家。而畫面中鮮少出現的人跡,正是等待觀看的人為自己找個棲身之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