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 千古艱難為一死——當代社會的善終課題 (七)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2014.01.26
1535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三)醫療政策、制度與法規層面(續)

「全民健保」究竟是「保險」?還是「福利」?這就是問題的關鍵。就文字上來看,「全民健保」這個語詞本身就隱藏著一個難解的問題,就是在「名」、「實」之間,存有重大矛盾。

從字面上來看,「全民健保」應該是健康「保險」,是不?如果是「保險」,就「保險產業」而言,要能夠「永續經營」,是不可能賠錢或虧損的,而是要有盈餘,最起碼要能夠「收支平衡」,否則撐不了多久就倒閉了,所以保費就不可能非常「平價」版的這般便宜。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全民健保」的對象是「全民」,而且是「強制性」保險,只要有中華民國國籍而且在台灣設有戶籍者,無論何人都「必須」參加健保,除此之外,還包括外國留學生、移民,甚至外勞等等都要納入。它的主要精神就是「大病看大醫院,小病看診所」,任何人看病,除了支付掛號費外,病人只須分攤部分的醫療費用。再者,健保不只是「被保險者」付費而已,「企業和政府」也都要分攤,各公司行號有替員工加勞保者就一定要替員工加健保,因為兩者的加保金額都是以勞保加保金額為依據,而且健保是跟著勞保走。現行法令規定:僱主每個月為員工負擔之健保費為六成,員工與眷屬自付三成,政府負擔一成。這樣看來,它幾乎就是一種「福利」了。

說來頗弔詭的,中國大陸的經濟是走「社會主義路線」(或者說是「國家社會主義路線」),他們的醫療卻是走「資本主義路線」;而台灣的經濟是走「資本主義路線」,我們的醫療卻是走「社會主義路線」或是「社會福利國家路線」。

當初在李登輝主政的時期,就為了「全民健保」到底要走「保險」還是「福利」的路線,左右為難,後來因為「選票」的考量,就不斷的往「福利」的方向傾斜,而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這樣子不好嗎?當然不能說不好,不然為什麼世界各國都紛紛來台灣觀摩、取經?但是他們都是霧裡看花,不知道、也很難理解這是一種「台灣奇蹟」——是在台灣這種特殊且獨有的時空背景下才能開花結果,這種制度堪稱舉世無雙,而且只有在台灣才會「成功」,如果移植到其他國家都一定會「破功」。

台灣健保的根本問題在於沒有「量入為出」,我們走的是「福利」的路線,但是我們的稅收制度,卻完全不像瑞典那樣的福利國家的高稅率制度,所以「入不敷出」。而且健保號稱「吃到飽」,民眾看病取藥沒有節制,造成浪費,這就是台灣健保最大的隱憂。不少有識之士都在憂慮健保究竟還可以「撐多久」?就算是政府埋單(政府哪來的錢?還不是轉嫁給全民),勉強撐住,也是寅吃卯糧,「債留子孫」啊!

大家只看到台灣健保的優點,卻沒有看到其內在的危機,長此以往,如果一直不改革的話,崩盤的可能性就會愈來愈大。並且目前醫學院的學習風氣也不斷在改變,學生競相朝著負擔較輕、風險較低、收入較豐的「醫美」方向發展,造成所謂的「內、外、婦、兒」等核心科別「四大皆空」,支撐台灣健保的醫療專業支柱,能夠再持續撐多久?這是值得憂慮的。

醫界和學界對於如何解決健保問題,一直有不同的聲音與爭議。公衛學者認為:「小病不保,對窮人不利;小病不治,會變成大病。」這個觀點非常符合大多數民眾的看法。但是,早年台大醫學院畢業、長期關注健保發展的前立委沈富雄醫師則持相反的意見。在他看來,每十個病人當中,有七個不用看醫生、自行買藥吃都會好;有二個半非看不可,而且要看好醫生、在好醫院治療;剩下那半個是怎麼治都不可能會好。

沈富雄一語道破:「講白了,大部分醫療提供者都在賺那七個人的錢,而其實醫界要力拚的是努力救治那二個半人的命,但公衛學者在意的卻是那七個可看可不看的人。」我非常支持他的看法。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