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蔚然大觀的看菜

戴永夏 |2013.11.27
3272觀看次
字級

    有一次聽一位專家談美食,他說世上最有價值的菜是「看菜」。

 「看菜」,顧名思義,就是供人觀賞的菜。它可豐可儉,品位有高有低,上可至宮廷御宴,下可進百姓餐桌。但不管在哪裡,它都順從主人的意願,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以前在農村,許多人家過年買不起大魚大肉。但為了待客,又不能太「寒磣」,於是就買上一隻雞或一條魚,烹煮成「大吉大利」或「年年有餘」等大菜,來了客人就同其他菜一起端上桌。

 客人一般都懂規矩,知道這是主人家唯一的「看菜」,所以都不動它。飯吃完了,這道菜仍完好無損;再有客人到來,又將它原封不動地端上去。這樣客人一撥撥來,這道菜也一次又一次地端上端下。

 直到過了正月十五,客人不會再來,才將這已經變質的回鍋菜,一家人分食。還有的人家連敬神的供品都買不起,就用木頭刻一條魚,塗上顏色,如同真魚一般供在神像前。這些窮人家的「看菜」,訴說著貧窮的無奈。

 「看菜」可以是普通菜餚,也可以是「秀色可餐」的藝術。在美味佳餚行列中,它還常以亮麗形象姿壓群芳,扮演著「領頭羊」的重要角色。

 在一些比較高檔的宴席上,常在上正菜之前,先上一盤「看菜」。這「看菜」常用蘿蔔、黃瓜、櫻桃、奶油等作原料,雕刻成孔雀開屏、鳳凰展翅、二龍戲珠、白鶴起舞等造型,看上去鮮艷奪目,栩栩如生。它的作用,就是營造美的氣氛,給人美的享受,吊起食客的胃口,也提升宴席檔次。

 近期才舉辦完兩岸果雕比賽,作品之妙真是極目之騁。

 對這樣的「看菜」,坊間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只看不吃。可是也有例外。有時食客一見這殊美的造形,可口的食料,便禁不住饞涎欲滴,不等正菜上來就先吃為快。

 「看菜」的知名,在當今,也在歷史;在民間,也在宮廷。走上歷史的餐桌,我們會發現,各朝宮廷的「看菜」,更是蔚然大觀。

 據記載,宮廷中的「看菜」始於唐代,當時稱作「看食見」。唐人韋巨源在《燒尾宴食單》中,介紹了一道叫「素蒸音聲部」的「看菜」(唐代有十部樂,唱歌伴奏的人叫「音聲人」)。這是一群用素菜和蒸麵做成的歌女、舞女,共有七十餘件,翩然表演於大盤之中。這樣一只「文藝大軍」首先閃亮登場,一下子就點燃起宴會的歡快氣氛。御宴的豐盛和壯觀,由此也可見一斑。

 宋代御宴上的「看菜」更為豐富多彩,這在《夢梁錄》、《武林舊事》等筆記中都有記載。有一種叫「繡花高八果壘」的「看菜」,是用香圓、真柑、石榴、橙子、鵝梨、乳梨、榠楂、花木瓜等八樣水果,分別堆壘在各式珍貴的器皿中;還有一種叫「縷金香藥」的「看菜」,則是堆放著腦子花、甘草花、朱砂圓子、木香、丁香、水龍腦、使君子、縮砂花、官桂花、白朮、人參、橄欖花等香花和藥料的大花盤。這些瓜果飄香的「看菜」,同樣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清代御宴上的「看菜」又遠勝唐宋,不過它的更多「看菜」並無特指,就是美味佳餚本身。只因宴席上菜品太多,那些吃不著的菜就成了「看菜」。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寫到慈禧太后每餐要擺一百多道菜,隆裕太后每餐的菜餚也有上百種,「這些菜餚經過種種手續擺上來之後,除了表示排場之外,並無任何用處……不過做個樣子而已。」也就是說多數菜都成了「看菜」。這些「看菜」,像鏡子一樣照出了歷史的一角,讓我們看到封建統治階級是何等驕奢淫逸。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