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光點--生命中的三座島 上 訪談小說家施叔青

文/莊怡文 |2013.11.07
1402觀看次
字級
十年時間,寫下的「 台灣三部曲」。


【編按】十月十七日,和長期旅居紐約、短暫返台的小說家施叔青約在永康街口,距離上一次見到作家業已過了一段時間。而距離小說「台灣三部曲」完成亦經過三年餘。我們談了談這一段時間中,作家在寫作以外的旅行和生活,從古典樂聊起、回憶跟過的戲班,第一次在異鄉觀看京劇,最後回到了她住的曼哈頓街,行走在島和島之間,聆聽到的,會是遠方如何的旋律。

在異國的天空,

書寫故鄉

這一天他到美市街買鳥食,與店家多談了兩句,出門時天已黑盡,記憶中的巷道被切割得面目全非,寄生佇立杉行街口,一時之間記不起龍山寺的方向,他迷路了。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三世人》



如何在飄盪的迷途中尋找歷史、尋找自我?《風前塵埃》中的橫山月姬在瀕臨老年失智症時,借託友人經歷,對女兒無絃琴子娓娓道來看似錯置實卻真實的故事;《三世人》中的施朝宗擔心祖父施寄生留下來的遺稿,會在政亂中惹禍上身,於是以燭火毀屍滅跡。那麼,施叔青本人呢?如何以書寫記憶一座家園?回家的路該怎麼走?

專訪這一天,秋風颯爽,印象中文字總是豐美細緻的施叔青,從街角翩翩而來,不禁讓人想起其香港三部曲《她名字叫蝴蝶》、《寂寞雲園》、《遍山洋紫荊》。然而,寫完了香港仍不夠,她繼續蒐集文獻史料,花了十年時間撰寫台灣三部曲《行過洛津》、《風前塵埃》、《三世人》。現今距離二○一○年《三世人》出版恰好三年,施叔青如何在文獻史料與文學書寫中,回溯她的生命史呢?

「我以為結束了香港十七年,就不會再去到美國!」施叔青笑著說。她常說自己是個島民,生命中有台灣、香港、曼哈頓三座島,以為一九九四年自香港回台後,就能從此在故鄉安居,沒想到命運似乎另有安排。

「我的台灣三部曲就是在曼哈頓寫的!」在異國的天空下,如何書寫故鄉?第一部曲《行過洛津》寫的是鹿港,她將自己的房子布置成鹿港的風味,用鹿港的舊照片、服裝、文集、南管音樂等,製造出一種鹿港氛圍,「還聽了蔡振南的歌曲〈我的母親叫台灣〉呢!」施叔青雙眼發亮,開心說道。盡量不讓小說中出現一種作者流落異鄉的感覺,無論時空更迭,她費盡心思,使她與她的故鄉鹿港,在小說中安身立命。

在美國寫作時,她總覺得有著雙重的隔離,一是由於以中文寫作,所以有語言的隔離,二是由於寫作題材是與台灣相關的歷史小說,所以有歷史的隔離。然而,時空拉遠了,未嘗不能更冷靜、客觀地去面對這一段過去。

跟著戲班四處跑

施叔青書寫《行過洛津》時,想起過去曾跟著戲班老闆在台灣各地四處跑的生活經驗,那時他帶著她穿牆走巷、體會戲班人生;而此時,她正以戲班作為題材書寫家鄉,感覺之前的研究生活又回來了。

「如果沒有早期如此隨著戲班到處跑的經驗,不會寫得這麼順手,這種事情,好像冥冥之中就會這樣前後呼應了!」她說道。然而,這段跟隨歌仔戲戲班流徙的經驗,以及相關的民俗、田野採集工作,究竟如何與她的文學創作產生了關係?

「白先勇常說,我的文學是鄉土與現代的結合。」施叔青娓娓道來。身為鹿港人,又到了台北,在六○年代接觸了現代主義的東西。她自美國返台後,人生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轉捩點──對於「文化回歸」有了重新的體認。千里迢迢到了美國,施叔青才發現其實中華的文化最美。旅美時期,她在紐約看了一些影片,許多是和中國崑曲相關的,《秋江》,就是一部改變她的戲劇。

那是她在紐約讀研究所時於電視上所觀賞的,故事內容很簡單:一個小女孩請一個船夫划船帶她逃離寺院。舞台上甚麼道具也沒有,唯有演員,他們僅以精湛的身段表達划船的姿態,以及舟船於水面上飄搖的感覺。「美極了!」施叔青回想起來仍讚嘆不已。

那時的美國,寫實主義仍盛行,大約在七○年代左右,荒謬劇也開始盛行,但那種超越時間、空間的藝術表現手法都還在啟蒙的階段;然而,中國的傳統劇場卻早已熟練於象徵主義的表達手法。

湯顯祖與莎士比亞

於是,回到台灣後的施叔青,回歸自己的鄉土,開始著手進行歌仔戲的研究。她發現,一般的劇本還是充斥著一些忠孝節義的主題,而劇本的精采度基本上多半靠資深演員於舞台上撐起。這還不夠,她再繼續研究中國崑曲,發現其中有許多深妙之處,而且湯顯祖的時代恰好是與莎士比亞同期,但大多數的人卻只知道莎士比亞,而不曉得有湯顯祖,「可見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了解得太少!」施叔青認真地說著。

她認為戲劇,尤其是歌仔戲,應該要以一種社會學的眼光去欣賞,其中台上演出者與台下欣賞者的互動關係也很有趣。然而,她也並非全然奉傳統中國文化為圭臬,「我常說要兩條腿走路!」對於中西文化的保存,施叔青認為需要兩路並存:一條是像白先勇製作《牡丹亭》那樣,對於中國傳統劇場原汁原味地保存與呈現,這是當務之急,如果沒有做到這樣的保存,那麼我們這一代都需要負起責任;另外一條則是允許各式藝術的改編、創新與中西融合。這兩條路並不衝突,可以同時進行。



統治者切斷台灣人原有的地理方位,讓他們成為一群沒有過去、沒有歷史的遊魂。市區改正的政令還在進行者。

──《三世人》



談到台灣六○年代文學藝術場域的西化風潮,施叔青開玩笑地說:「其實我大學沒有好好讀書啦,那時都跟著陳映真、白先勇等辦《文季》、《現代文學》等雜誌!」因為當時年紀較小,關於現代主義、裝置藝術等綜合性的藝術表現與活動,反而是她當時在淡江讀書的姐姐施淑參與較多。

文學是靜態的,所以當時青年們更覺得應該要走出去,因此,邱剛健、劉大任、黃華成等人就在台北的耕莘文教院,陸續推辦了相關活動。在那個存在主義大行其道的時刻,諸人籌辦了《劇場》雜誌,活動的參與雖然多侷限於文化青年們,施叔青覺得那時的這類活動(譬如小劇場),與現在相較,規模大多了,因為那時文化青年們是傾全力來準備與演出的,而現在小劇場多,人力分散,規模也較小。(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