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 評論 什麼是評論

鄭政恆 |2013.11.06
2154觀看次
字級

【編按】本刊從十一月起規畫「當我們討論」專題,每個月就人文藝術領域中的一個關鍵詞,邀請作者寫下個人的觀點;期待以系列方式,談談根本而有意思的問題,第一次主題是:評論。



我打開電腦裡的評論Folder,尋找我寫的第一篇評論文章,原來是十一年前寫的,電影評論、文學評論和演藝評論,在幾個月裡先後起步。那一年似乎過得很精采。

回過頭問自己,什麼是評論?我可以說,就是對創作文本和事件的分析吧,一個平平無奇的答案。然而,最近我糾纏於評論的話題性、即時性、公共性、多元性、教育性等種種問題,都不容易一下子打發。終於,我在美國學者艾倫‧布盧姆(Allan Bloom)的《美國精神的封閉》(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一書找到啟發與解答。

布盧姆是美國思想家,對文化相對主義和高等教育的現況有嚴厲的批評,另一方面他一再肯定柏拉圖的《理想國》和古典哲人的思想。

書中有一章是說大學生與音樂,吸引我細讀。

在布盧姆眼中,「音樂的歷史是試圖把形式和美賦予心靈中黑暗、混亂和原始力量的一系列嘗試」,巴赫的音樂有宗教意向,貝多芬有人道意向,尼采重視音樂,因為音樂可以用非理性和野性的生命泉源,借酒神的精神平衡啟蒙理性的統治,可是「古典音樂在年輕人中間已經死了」,搖滾樂卻無處不在。

當我提筆書寫評論(從古典音樂到文學評論),我的最大難處並非沒有園地、沒有話題、沒有趣味、沒有資料、瞬間過時、跟社會無涉等等,而是普遍讀者(甚至於一些具頗高修養水平的讀者),對藝術本身的精神意義,充滿懷疑或視而不見,換言之,一切只是品味上的高低、觀察力的強弱、資料的多少,美學的感受或者材料的引述大於一切。

在流行文化興起的年代,布盧姆說「市場決定價值」、「休閒成了玩樂」,終於「毀掉了青年人的想像力,使他們難以同藝術和思想建立起熱情洋溢的情感聯繫,而藝術和思想是通識教育的實質。」

我們的教育或者我們的評論,已甚少提及甚麼是美好的生活,更遑論人生的真理。也許,我們早就過著「美好的生活」,同時相信人生的真理只是相對的觀念。在沒有標準可以依奉的自由世紀裡,所有評論、所有論文、所有專著都只是個人的意見,又或者一時的感興,又或者出於工作所需,不能不為的思想勞作,如果要按量生產,甚麼雞毛蒜皮的事物,都可以大做文章。

布盧姆在論音樂一章的結尾說「只要他們戴上隨身聽的耳機,就不能聽到偉大的傳統在說什麼。而且,長期使用之後,一旦他們摘下耳機,就會發現自己成了聾子。」

其實,我本來也是「聾子」,回過頭來終於看到自己的匱乏,就直奔茫茫的書海去了。如果要問什麼是評論,首先大概是批評自己,再而批評創作文本和事件,但終究是針對自己的個人信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