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 淨土的建立

覺培 |2013.06.30
1673觀看次
字級
嚴格來講,淨土信仰遍於全體佛教;諸佛菩薩為度化有情,歷劫緣修的願力所成就之佛國,乃清淨功德所莊嚴的剎土。
佛教從山林與出世的形式,走入社會家庭與人群,從更務實的角度面對人生。
嚴格來講,淨土信仰遍於全體佛教;諸佛菩薩為度化有情,歷劫緣修的願力所成就之佛國,乃清淨功德所莊嚴的剎土。

嚴格來講,淨土信仰遍於全體佛教;諸佛菩薩為度化有情,歷劫緣修的願力所成就之佛國,乃清淨功德所莊嚴的剎土。

因為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因此也就有十方無量的淨土,例如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藥師如來琉璃光淨土、彌勒菩薩兜率淨土、維摩居士的唯心淨土,乃至十方無量佛國淨土。

而釋迦牟尼佛以「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為其一大事因緣故,將娑婆穢土轉為淨土,使淨土思想得以在現世人間中,具有更積極的意義與價值。

《維摩詰經》寶積菩薩問佛陀:如何修行菩薩淨土?佛陀直截了然地回答:「一切眾生界,即菩薩淨土。」也就是菩薩淨土在眾生裡成就,娑婆世界剛強難調的眾生,是菩薩為饒益有情所修持的依據。

當菩薩為饒益有情而面對一切難以調伏的眾生,在佛教的觀點,正也在此修得慈悲柔和,千錘百鍊出各種能力與智慧。雖然如此,舍利弗對娑婆世界的客觀環境有所懷疑:五濁惡世的紅塵,丘陵坑坎荊棘沙礫,怎能稱得上淨土呢?難道是佛陀在菩薩因地修行,心有不淨而使佛土不淨嗎?螺髻梵王認為「是仁者心有高下,故見此土不淨」。

佛陀之後又以見者因福德因緣不同的緣故,使食物飯色有所不同為譬喻,點出此世界主觀所覺受的好壞,皆緣於內心的千差萬別,心不同所見到的國土自然有所差異。

這段話更點出淨土端視內心,不於外境,成了佛教著名的「心清淨即佛土清淨」的論點。

到底人間能否成為淨土?即使個人精進念佛,能否使人間轉為淨土?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何處尋》「人間佛教的藍圖」裡,認為佛法應融入到生活,使佛教思想從「自受用」延伸至客觀世界的轉變而使「他受用」,讓佛教從山林與出世的形式,走入社會家庭與人群,以現實重於玄談的佛教,從更務實的角度面對人生。

星雲大師闡述了佛教如何從倫理觀、道德觀、生活觀、感情觀、社會觀、忠孝觀、財富觀、福壽觀、保健觀、慈悲觀的正確觀念,自在地運用在居家、修養、資用、情愛、群我關係、乃至安身立命、理財、擁有、醫療、結緣等方面。也就是透過實際的行動,使佛教不再是知識學問而已,而是透過自心和悅的淨化,轉變為可推及家庭和順,一步步地突破自我格局,向人我和敬與社會和諧邁進,最後完成世界和平的理想。

如此看來,所謂人間佛教的理想,其淨土不再只限於他方國土,也不再只是各自領悟的唯心淨土而已,而是全面地照顧到主客觀的世界,讓人間佛教淨土的建立,從六根清淨故,推及至一世界清淨,乃至他世界清淨。而這也正是佛陀出世的本懷,於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成就佛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