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因緣 俯拾皆是

覺培 |2012.12.30
2151觀看次
字級

「禪」是「明心見性」的功夫,是解脫桎梏走向真正「自由」的道路。「禪」的妙用,能讓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了知生命的本來面目,喝茶時,能喝出「禪茶一味」,吃飯時,也能吃出「菜根清香」。滾滾紅塵對一位禪者而言,是修練的最佳道場;得禪心者,入紅塵而出塵,不得禪心者,入紅塵卻惹盡塵埃。「禪」者,化繁為簡,而「纏」者,化簡為繁,雖一字之別,卻別出個天堂地獄之不同風光,其所差異,就在於「悟」之與否。

中國歷代祖師各有開悟之因緣,亦有其豐富的人生故事,而「知見」總在求道、知道、悟道的過程中,層層剝落;「煩惱」亦在覓心、淨心、明心的過程裡轉為菩提。歷代傳承禪宗精神的禪師,初祖達摩主張藉教悟宗,即心是道,修行應著眼內心覺悟,重視解行並重,宣揚「二入四行」禪法。二祖慧可覓心了不可得,在識心觀法中,見主客關係的妙心無我與意識分別心,得知「妄想從心起,離妄念即安心」,斷臂因明佛理不以為苦,悟出「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

傳至三祖僧璨後,因逢周武王法難,行化於深山專修禪法廿四年,依《金剛經》闡明如來知見,融合楞伽系與般若系思想,其所著〈信心銘〉:「莫逐有緣,勿住空忍……無處不同」不逐緣,不著境,住於空便有空相。分別心皆以執為性,執則離道;而禪家的境地,不怨六塵,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四祖道信繼祖風後,不倒單,不臥床,卅七歲在江西領眾,四十五歲返回湖北黃梅破頭山雙峰寺,路上拾得一小兒,是為五祖弘忍。四祖道信修講兼行,住破頭山三十年乃禪宗獨立僧團之始,教育也從個人教育演變為僧團教育。為契合達摩精神,道信常說「守一不移」「終日看而不已時,泯然而心自定」,並提出「念佛即念心,求心即求佛」此法受到歡迎,當時稱為「東山法門」,亦為新的禪法開始。

五祖弘忍,七歲出家,十二歲拜謁道信,隨從三十年,住黃梅山接化七百學徒,六十一歲敕召入內,稱病固辭,再請,又固辭,敕賜紫衣、藥品等,皆不為所動。弘忍一生「緘口於是非之場,融心於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養,法侶資其足焉。」重視言傳身教,嗣法弟子眾多,「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與人。」其所著述《修心要論》影響甚鉅,正因為他對神秀(漸修)的正視,亦交付衣缽與惠能之頓悟法門,成為禪宗史上的分水嶺,為後世禪宗大興的基礎。

六祖惠能,三歲父死,移住南海後賣柴養母,聽人誦《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開悟。廿四歲到東山雙峰寺拜謁五祖,初見時問答談「心性」,得法時問答談「佛性」。傳衣後隱遁十六年,往來於廣東廣西間,出家受具足戒後,入寶林寺,城內大梵寺說法結集為《法寶壇經》,六祖惠能強調「坐禪是見性之行,無礙為坐,離相為禪,不亂為定,定慧相即是為頓教法門」。修行不是拂塵的手段,卻是證後的妙修,覺後的道行,是為頓悟妙修。

回首禪宗初祖,傳承於二祖、三祖,經由四祖的變革,到五祖始成汪洋之勢,惠能之後傳法不傳衣,禪宗分為南嶽(傳馬祖)、青原(傳石頭)兩支,南嶽又分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五家;臨濟之下又分為黃龍、楊岐兩支,「五家七宗」浩浩而下,使禪宗成為印度佛教中國化的進程,向前推進一大步的推手。

在每一位禪師悟道因緣裡,人生不乏經過困苦風浪,求道過程中,無一不是懇切納受法益,無論頓悟與否,總要漸修始能完成,完成後的禪境是什麼呢?星雲大師云:「禪,有如山泉清流,渾然天成,不假造作;自然而流,不帶勉強。禪,有如圓月光明。禪如天上圓月,光明卻不露鋒芒,柔和卻不矯情。它遍照山河,沒有偏私;它展現圓滿,沒有隱藏。」

在現實生活裡,境起風浪由他去,看住這本無生死一念,在複雜的人世間,釐出個「簡單」、「寧靜」,就算是禪者最佳的寫照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