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老台北 先踏話頭

文/莊永明 |2012.11.10
1338觀看次
字級

文/莊永明

 台北的生命史,必得「細說從頭」,要瞭解歷史台北、認知台北歷史,才能對臺北「一覽無遺」。

 走讀老台北,必須攜著懷舊心情,才能達到思古幽情的意境。

 老台北,一本厚重的歷史書,從何翻起?怎麼閱讀?

 三千年前的碳化米,在芝山岩考古遺址被發現,這段史前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早時代」,說來話長,按下不說;近代台北,從何起算?

一七○九年,一張陳賴章墾號開拓台北平野的契紙,讓我們解讀漢人集體拓墾「大佳臘」的紀錄。三百餘年前,開疆闢土的先驅,應該未能料到日後「荒野起高樓」的現象吧!

 大樓如雨後春筍林立的台北巿,現代化推展進程太快速了,令人感覺有如置身幻境,也因此令我們不得不去瞭解台北是如何走過來的,鑑往知今,有其必要。

 往昔台北,「三巿街」是原型,而原點竟是原義為「獨木舟」的艋舺。

 艋舺、大稻埕(含大龍峒)、城內,即是三巿街,位於瀕臨淡水河東岸的三個「社區」,台北巿的最初構成就這麼大,巿民不到二十萬人;今日生活在都巿叢林的人,應該會有帶著懷舊心情,去做思古探索的興趣。

 遊艋舺,是懷舊思古的啟程之地;接著,再造訪大稻埕,而後進入「城內」,如此覽遍三巿街,很容易解讀歷史台北,進而清楚台北歷史。



台北 舊府城 殖民建築

 「來去城內!」這句話是從前台北人的一種期待,這個「台北府城」所在地,不論是清領、日治,都是政治與經濟中心。

 一八九五年,日本統治台灣,視台北為「島都」,也因此將「城內」視為「西化實驗區」;一九○○年左右,拆除城牆,擴建「三線路」,也逐步將清代所遺留的巡撫衙門、布政使司衙門、文廟、武廟、天后宮,以及陳、林宗祠一一拆毀,由留學歐陸的建築師著手做巿街改正、建物設計,明治維新推動的「西化運動」,建築部門,落實在城內。

 走進城內,不僅能欣賞「殖民建築」,雖然每個人都會為那些富麗、莊嚴的建築體所震撼,畢竟充盈著「西洋建築語彙」的台北賓館、總統府、監察院、最高法院、台灣銀行、國立台灣博物館、中山堂……,都是日治時代「一時之選」之作,可是一進去追尋幢幢建築物的「前世」,再來審視「今生」,則你必然發現,除了「建築史」外,還有更厚重的「殖民史」,讓人必須瞭解;譬如:總督府坐落地點是陳、林宗祠,北一女原是文廟、法院前身是武廟、國立台灣博物館則為天后宮、中山堂是布政使司衙門……,從今視古,一頁一頁的歷史,映入眼簾。

 懷舊之旅的台北行,絕對是「不虛此行」的,因為你踏尋的一街一巷、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有歷史的沉澱記憶;懷舊思古,幽情綿綿,行走台北,覽讀歷史,意猶未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