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輝七十 無處不自在

文/芝琳、杜晴惠 |2012.10.27
6226觀看次
字級
台灣原生植物園的荷塘。圖/芝琳

「我七十歲了,每天早上還是準時八點上班,五點下班。」電話那頭,陳文輝聲音宏亮,充滿著活力,絲毫沒有退休長者感嘆歲月流逝的無力感。在一手創立的窯場裡,他每天仍腰配刀剪,巡走修剪花木,自嘲「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衣」,他的行住坐臥全在華陶窯。二十八年過去了,他仍胸懷當年創建華陶窯的動力,「我還是一直忙著設計新景點。」當人手忙不過來,還能擔任導覽,沒人比他更熟華陶窯的一切。
當初因為對花與花器的熱愛,陳文輝和太太陳玉秀於一九八四年三月,以一分「惜花連盆」的心意,在苗栗縣苑裡鎮山郊,遙望鐵砧山,俯瞰大安溪沖積扇平原,背倚火炎山的荒煙漫草山林間,建構這一處融匯建築藝術、產業文化、自然生態、休閒賞景等本土人文特色的窯場——「華陶窯」。
感受天人合一
邁入第二十八個年頭,華陶窯已成為匯聚台灣本土文化產業的代表,從民俗建築、柴燒陶藝、親子教學、詩詞欣賞、環境生態、原生植栽到休閒園藝,其中所營造出來的內涵,是台灣本土文化生活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到訪過「華陶窯」的人,很容易從園區內的一屋一瓦、一景一物、一磚一石、一花一木,一種「天人合一」的樸拙中,強烈地感受到其中所蘊涵的台灣本土文化之美。
對於陳文輝來說,這裡是他的家、充滿夫妻打拚、養兒育女的家庭回憶;也是他對故鄉土地的熱愛,對於園藝與陶藝的堅持。
「荒地只存在人們心中,如果每個人都能珍愛,不捨棄自己生長的土地,世界上就沒有一寸真正荒蕪的土地。」他說。在窯場裡,舉目可見巧妙運用就地取材的大安溪石,塑造出特有的河岸環境景觀;寬敞的庭園及相思老樹,四周擺放著木桌椅,供遊客小憩品茗,還有石臼、石磨、牛車等古老農家用具,在在洋溢著淳樸的味道。
陳文輝將苗栗傳統登窯,加以活化再生,運用相思木燃柴的在地獨特之美,創作出登窯與柴燒陶的特色。從製陶的擺設、紅磚建築造景,不難看出陳文輝對台灣本土文化的熱愛,「我更希望,將來華陶窯的故事,能以一種更輕盈的方式,走進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中,當人們來到這裡,不再有沉重的歷史或使命包袱,而是在四季不同空間流轉變化中,去啟發出新的想法。」自喻為華陶窯「長工」的陳文輝說。
訴說人生觀點
「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一點一點累積的。」曾經當過立委的陳文輝,離開政治是非之地後,將「華陶窯」視為自己用生命經營的作品。園區裡幾幅對聯:「也堪斬馬談方略,合是捏陶看野花」、「塵世部相關,幾閱桑田幾滄海;胸中何所有,半是青山半白雲」、「君子如水,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訴說著陳文輝各個階段人生觀點。
感性的他喜愛中國古詩詞,他甚至用詩詞做庭園造景,上至古詩經、唐詩、宋詞及台灣「七字仔」褒歌,以借景來寓情託意,巧妙地加以運用,轉折處帶點灑脫,纏綿悱惻中,帶有悽愴之美。他常以蘇東坡《定風波》的詞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湮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作為他後段人生的開始。
近幾年,曾隨國師劉君祖學過一年《易經》的陳文輝,深刻體悟天地人循環的道理,因此除了詩詞,他也將《易經》這古老的智慧融入在窯場造景中。

復育台灣原生植物
華陶窯雖以作陶為主,但也推動台灣原生植物的生態復育工作。
從植物栽種的過程中,可親身體認自然萬物強韌的生命力,因此,陳文輝特別鍾情於台灣原生植物的栽種,透過對原生植物的認知,更加深對台灣土地的感情,進而更珍惜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
華陶窯場區內,特別闢設一處「台灣原生植物園」,二十多年來,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各分所及中興大學森林系的支持下,蒐集五百多種原生植物,復育栽植在園區內「適地適栽」的環境中。
從海拔零公尺、河海交界的水筆仔、欖李、穗花棋盤腳,到沙灘上的馬鞍藤、文殊蘭、蔓荊,礁岩上的台灣百合、金花石蒜;有海漂林中的銀葉樹、蓮葉桐、黃槿,到樟楠林中的山黃麻、香楠、江某、五節芒、杜英、筆筒樹,一直到針葉林的台灣二葉松、五葉松等。其中,有屬於台灣特有種的植物,如台灣油杉、台灣三角楓等;水生植物中的大安水簑衣、澤瀉、芡實、異葉水簑衣,及台灣稀有植物之一的蘇鐵蕨等,均可在園區裡看到。
園區樟樹林的株幹上,有三千株以附生方式,培植俗稱「台灣阿嬤」的台灣原生蝴蝶蘭;園區步道旁的翠綠草地上,則栽植球莖植物,有金花石蒜、紅花石蒜、台灣百合、鐵砲百合等;疊石的石壁隙縫間,栽種台灣原生的唐杜鵑、烏來杜鵑、紅毛杜鵑、金毛杜鵑等珍稀植物。

陳文輝強調,華陶窯採用生態造景的方法,將原生植物依其生長環境與生態特性,栽種形成一個符合物種保存、休閒遊憩、戶外教學等多功能的園區。隨著春、夏、秋、冬季節的更替,而產生不同的景觀變化。例如:由初春的山櫻花、梅花、茶花,至晚春的油桐花、相思樹花;進入夏季的荷蓮、台灣百合、紫薇、素心蘭、金花石蒜;漸換秋冬季節的楓香、黃金青楓、山漆、黃連木、無患子、欖仁等變葉植物,為華陶窯四季的山林景觀,增添豐富多姿的色彩。
在台灣原生植物園內,還規畫「植物種源保護區」,蒐集保存台灣即將瀕臨絕種的珍稀植物,如台灣萍蓬草、蘇鐵蕨、香蕉的原種(台灣山芭蕉)等,都保留在園區存活生長著。早年更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指定為台灣野生稻(鬼稻)復育的種植區。

深信因緣俱足
提到華陶窯,一般人不會忘記二十多年前和陳文輝一起奮鬥的妻子陳玉秀,當年她偏好簡約樸素的草月流,從日本返台後,發現從現有侷限的花藝環境中,很難找到心中適用的素材,於是興起建窯、燒陶、種花的想法。夫妻倆在苗栗苑裡鄉下購買山坡地,一心想過著隱遁淡泊的鄉居生活。

擁有一手好花藝的陳玉秀,那時也到苗栗靜覺院教導出家法師花藝,開始接觸佛法,直到孩子長大成人,她告訴陳文輝,「孩子都大了,想完成自己想做的事。」陳文輝清楚記得那一年她五十歲,隻身進入佛學院,畢業後回到靜覺院出家。

對於太太的決定,目前仍無宗教信仰的陳文輝了然於心,只有成全,因為「我相信凡事因緣俱足的道理。」從此整整十年,陳文輝沒見過陳玉秀一面。

再相見時,陳玉秀身體明顯羸弱,需人照料,陳文輝於是在華陶窯邊蓋了佛堂,「回家後三年她就往生了!」儘管陳玉秀離開已隔多年,提起這件往事,感情充沛的陳文輝仍舊無法自持。

但往事已矣,現在的陳文輝仍過著平靜的生活,每天不看報紙,不看電視,晚上早早就寢,固定子時(十一時)打坐一個半小時,「這是一天的開始,」他說,現在只活在當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