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屋頂火腿凳 尋訪西南聯大遺址

 |2012.10.13
1257觀看次
字級

【新華社電】校舍破陋,生活簡劣;冠蓋雲集,群賢畢至。在抗日戰爭隆隆的炮火聲中,於一九三七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及南開大學共同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歷史僅有短短九年,但薈萃精華,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璀璨一頁。

歲月滄桑,散落於昆明城鄉的西南聯大遺址,於無聲處流淌著西南聯大那些人、那些事的記憶。鬧市之中保有一方綠意的雲南師範大學老校區,是西南聯大舊址所在。校園內保存的一處西南聯大教室內,依然擺放著數十張造型有點奇特的木椅。木椅僅右側有扶手,扶手是一塊形似雲南名特產火腿的窄木板,聯大學生把這種椅子叫「火腿凳」,上課沒有書桌,一人一張「火腿凳」,記筆記就倚著扶手。

經過整修的教室,木頂、白牆、紅窗,窗明几淨。秋日的春城,暖意融融。一對大學生情侶轉幾路公車尋到這裡,摸著「火腿凳」,只聽女孩對男孩說,「我覺得心一下靜啦!」一位畢業於西南聯大、退休前在昆明一所高校工作的老人說,「其實,聯大的教室是鐵皮頂的,窗戶也沒有裝玻璃,頂多糊張紙,玻璃那時是奢侈品呢。」「鐵皮頂教室倒是不漏雨,就是怕下雨,雨點落到房頂上,回聲特別大,聽老師講課就特別費勁。」他說。

「一顆印」滿滿回憶

身後是抗戰烽火,面前是艱苦環境,西南聯大的成果卻令世人欽佩。據資料顯示,聯大校友中,僅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就有一百七十二人,包括教師八十二人、學生九十人。

位於昆明市區一家企業大院內的一幢樓房,也曾是聯大教學樓。一九三九年,聯大校舍未建成,理學院在此教學一年零四個月。當年的兩層樓被加高為三層樓,不少聯大學生尋訪到此,一看到高大的圓形拱門和四根高大的廊柱,馬上辨出,「我在這裡上過課」。

後來,這幢樓房又成為在中國抗戰史上大名鼎鼎的飛虎隊招待所在。新中國成立後,它成為企業的辦公樓,經歷周折而倖存,老樓已被昆明市政府列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建築」。看守的人說:「每年來參觀的人不少。」

長期研究雲南抗戰史,亦熟諳西南聯大史的雲南師範大學老教師吳寶璋說,目前昆明城鄉尚存二十餘處西南聯大相關遺址。昆明龍泉鎮司家營六十一號,為昆明郊區典型的「一顆印」(正房、廂房和入口門牆圍成正方如印的外觀)的兩層樓房。

一九四一年,南遷昆明的清華大學文科研究所租用了這座院落,研究生就在正樓大通間上課。目前,小院已被列為昆明市文物保護單位。包圍於一片五、六層高的自建樓群中,蜘蛛網糾結、土牆裸露的小院顯得破舊。據說,周圍樓房一年的租金有人民幣幾萬元。房東司蘭英說,她捨不得把小院拆掉重建,也捨不得租出去。

位於昆明西郊的陳家營村一四四號也是「一顆印」結構。一九四○年,在西南聯大任教的聞一多(詩人、學者)與家人寓居於此。後來,住所被日機炸毀的華羅庚(數學家)一家也搬來這裡。當時,聞、華兩家在不大的三間正房隔簾而居,「掛布分屋共容膝」,布簾可以隔斷視線,可是隔不斷聲音,大人們都小聲說話,輕腳走路,但孩子哪管得住。在此鄉村陋居,聞一多寫成了《伏羲考》(神話研究著作),華羅庚完成名著《堆壘素數論》。

經過翻修的陳家營村一四四號看起來光鮮,門口翠竹舒展。吳寶璋說,「完全變樣了。」一九九二年,小院頹垣殘壁,屋頂長滿茅草,吳寶璋陪華羅庚的女兒,在附近轉了一整天才終於找到它。

今年暑期,雲南師大組織北大、清華、南開等學子參加「弘揚西南聯大精神」主題實踐活動。不少學子表示,走進西南聯大遺址,所感悟到的西南聯大精神更直觀,更讓人感動。「這些年,政府以及社會保護西南聯大遺址的意識增強了,對聯大遺址的保護取得了成效,但還需各界努力。」吳寶璋頗有感觸地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