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俗】 宋代七夕堪比年

常書偵 |2012.08.23
1416觀看次
字級

宋代的七夕節,過得十分熱鬧,完全可以和春節相媲美。

進入七月,就像過年時進入了臘月一樣,到處一派備節的繁忙景象。過年有年集,而宋代的七夕也有其獨特的集市,世人稱之為「乞巧市」。實際上進入六月後,有關作坊就開始製作七夕用品,相當於年貨。接下來。就是繁忙的市場交易了。

《醉翁談錄》說在京城:「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從記載中不難看出,七夕市場上的交易,人聲鼎沸,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到七月初三,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交通堵塞,人擠進去,就很難再擠出來,天不黑集市不散。觀其風情,絲毫不亞於最盛大的春節市場。

人們在乞巧市場買的應節商品,主要有瓜果、巧食、繡花針、彩線、磨喝樂等。瓜果、巧食用來禮拜織女星;繡花針、彩線用於乞巧;而「磨喝樂」則是七夕節的吉祥物,是家家戶戶不可缺少的七夕節必備品。

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裡所云:「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七夕供奉的磨喝樂的手中經常拿著一枝荷葉,因此在七夕時,許多小孩子也都模仿打扮得服飾鮮麗,手持荷葉,在大街小巷奔跑嬉戲。

在七夕節的前幾天,從朝廷到黎民百姓,都在為乞巧做準備。王公貴戚們都會在樓庭裡張燈結彩,稱之為「乞巧樓」。乞巧樓上擺放著磨喝樂、花果酒宴、筆硯、針線;而一般百姓,雖無錢紮乞巧樓,卻也不甘落後,家家戶戶用竹木或麻稈紮成「乞巧棚」,從自家樹上和田裡採摘來時鮮瓜果,手巧的少女還會在上面刻上和七夕有關的圖案,被稱為「花瓜」、「巧果」,供七夕夜乞巧之用。

七夕之夜,一如除夕之夜,到處燃燭舉燈,焚香禮拜織女星。乞巧樓上、乞巧棚內,燭光搖曳、香煙裊裊,兒童作詩、女兒呈巧,焚香倒拜、望月穿針,自是歡樂不已,有道是「百姓人家歡樂多。」

少婦少女們相邀設案禮拜織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們則希望早生貴子等。默禱完畢後,便開始乞巧。

在乞巧時,有的少婦少女還會唱起〈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

乞巧後,她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然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邊吃瓜果、巧食,一邊說笑,玩到半夜方散。

北宋布衣詩人楊璞在〈七夕〉詩中寫道:「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千家萬戶的姐妹們在七夕紛紛乞巧,充分表達了人民對織女星的崇敬之情和婦女們渴盼提高技藝、追求幸福生活的迫切願望。

宋代的七夕節除了從七月初一開始籌備外,正式過節從初六就開始了,有的地方過兩天,有的地方過三天。整個七夕過下來,要用七到八天時間。在宋代,只有新年可與其相媲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