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建築

慧得 |2012.08.19
1934觀看次
字級
建築是一種藝術,從建築又衍生出繪畫、雕刻造形、造景等藝術,因此有謂建築是藝術之母。(圖/人間社提供) 佛教最早的寺院建築,是肇始於印度佛陀時代。由於頻婆娑羅王與須達長者,分別建造竹林精舍及祇園精舍。此後,世界各地的佛教寺院,即紛紛於都城市郊、深山叢林興設。

建築是一種藝術,從建築又衍生出繪畫、雕刻造形、造景等藝術,因此有謂建築是藝術之母。



佛教最早的寺院建築,是肇始於印度佛陀時代。由於頻婆娑羅王與須達長者,分別建造竹林精舍及祇園精舍。此後,世界各地的佛教寺院,即紛紛於都城市郊、深山叢林興設。

古今中外的佛教建築,在歷史上留下許多足以傲視群倫的藝術瑰寶,例如建於魏孝明帝熙平元年的永寧寺,被世人譽為「此寺精麗,閻浮所無」;又如舉世聞名的中國敦煌石窟、印度阿姜達石窟、西藏布達拉宮、柬埔寨吳哥窟、印尼婆羅浮屠、緬甸大金塔、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等,可以說都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處的佛教藝術館,所以佛教在建築學的領域裡,擁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佛教建築的功能意義

寺院是僧眾駐錫的道場,是佛法弘傳的所在,是供奉佛像的殿宇,有了寺院,才有佛法僧三寶,才有佛教;有了寺院,才能傳播教義,才能住持正法。

寺院是佛教的代表,是信仰的中心,是信徒心靈寄託的所在。佛寺建築是為了弘法度眾。寺院就像人生的加油站,像是心靈的百貨公司,是希聖成賢的學校,也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更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所以,有寺院就有信仰,欲得佛法常住,必須建寺安僧。

星雲大師希望佛教寺院,能從建築上發揮以下的功能:

一、成為一個四眾融和共有的道場。

二、成為一所具有教育功能的學校。

三、成為注重研究交流的會議中心。

四、成為具有交誼功能的活動場所。

佛教建築的空間規畫

過去佛寺建築大略可分為兩大部分,一為修道區,一為生活區。修道區又分為兩類:供養佛、菩薩像和祖師像的大雄寶殿、彌勒殿、藥師殿、觀音殿、祖師堂等;講經集會及修道用的禪堂、念佛堂、雲水堂等。生活區的建築有齋堂、香積廚(廚房)、客堂、寢堂、茶堂(接待室)、延壽堂(養老堂)以及庫房、浴室等。

隨著時代進步,弘法方式日新月異,佛寺建築的硬體設備也應配合弘法的需求而增設,在建築上,除了一般性的問題要注意外,更要重視:

1.空間的有效利用。

2.活動的動線配合。

3.設施的適當配置。

4.需要的人性設計。

5.裡外的合理區分。

6.安全的完善考慮。

例如佛光山及佛陀紀念館,除了有上述修道與生活的功能設計外,並有會議廳、講堂、抄經堂、禮懺堂、談話室、視聽中心、文物展覽館、淨土洞窟、美術館、滴水坊、書坊、文物流通中心、育幼院、佛光診所、佛光精舍、停車場等設施。以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四大宗旨為建築規畫方向,全面照顧到人一生的生老病死。

從佛教的建築、雕刻以及多不勝數的壁畫,在在顯示出佛教不僅是具有莊嚴的儀式、廣大精深的教義,更具有藝術的特質。

在許多藝術家與考古專家的眼中,佛教的建築是具有豐富、多變與美感特色的藝術創作,實在是世界建築界的一大資產。

總之,佛教的建築不但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無形中也推動了佛法的流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