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雲集‧翰海微瀾】天籟之美 ——古琴的藝術境界

雲窗 |2012.08.09
1557觀看次
字級

中國古琴的譜式,遲至漢魏之交,始有文字譜的創立。例如現存之《碣石‧幽蘭》,便是陳、隋之間以文字書寫而成的琴譜,後經唐人手抄傳世。它是一種完全用文字來記錄演奏手法的琴譜,因而在閱讀上較為複雜和繁瑣,明代張右袞《琴經》云:「其文極繁,動越兩行,未成一句。」

於是,隋唐之間便產生了較為簡便的減字譜體系,將漢文減省筆畫以組成彈琴指法。此類古琴音位記譜法的完成,歷史上歸名於音樂家曹柔。減字譜的創發被譽為「字簡而意盡,文約而音該」,從而使得唐代著名琴家陳康士、陳拙等人,得以據此大量創作並記錄琴譜以流傳後世。

漢代桓譚《新論‧琴道》有云:「琴者禁也,古聖賢玩琴以養心,窮則獨善其身,而不失其操,故謂之『操』。」事實上,自孔門至伯牙以降,琴道有漸漸進入以悲愴意識為本質的趨向。《樂府題解》中記載伯牙學琴,必待移情於大海孤島之絕境中,方能靜心體會到文明社會對人心的異化。於是進一步在自然宇宙間,以反璞歸真的心態,進入生命層次與生存處境的原始探求。這也正是漢代蔡邕《琴操》所云:「昔伏羲氏作琴,以禦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琴學成為君子於濁世中養心修性的進路,於是「操」之作為曲名,便意味了窮困之人不願隨世俯仰,與世同濁,而獨標高格的節操。

古琴作為文人靜心養性的音樂,自有其清高的雅趣。《重修真傳琴譜》中記載了明代楊表正所謂「十四宜彈」之說,蓋古琴演奏之雅趣,貴在琴人獨處自娛,或與一二知音惺惺相惜之雅集。因此自來有:「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升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遊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氣清朗,當清風明月」等強調以清高自詡,與山水自然合契,同知音交心等演奏環境。

琴音如同情語,但求知音。李漁〈閒情偶寄〉也曾指明:「伯牙不遇子期,相如不得文君,盡日揮弦,總成虛鼓。」天籟之美,無聽之以耳,在聽之以心。古人論琴知音的最高境界,亦在於得無弦琴意而莫逆於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