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僧三寶

文/慧傳 |2012.05.20
2828觀看次
字級
一般佛教團體的集會,皆以太虛大師作詞,弘一大師編曲的《三寶歌》為主,然而因文義深奧,詞曲太長,一般只讚頌佛寶就結束了。非報系

前言

一般佛教團體的集會,皆以太虛大師作詞,弘一大師編曲的《三寶歌》為主,然而因文義深奧,詞曲太長,一般只讚頌佛寶就結束了。

有鑑於此,星雲大師心心念念想要創作一首人人可唱、容易記誦的三寶歌讚。於是在一次受邀到新營高中主持佛學講座途中,大師說:「當汽車飛馳在高速公路上時,偶然一剎那間,心中靈光一現,忽然讚頌三寶的詞句全都湧現在腦海裡」,大師就請同車的慈惠法師記錄下來,成為今日的《三寶頌》:

「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南無佛法僧。

您是我們的救主、您是我們的真理、您是我們的導師、您是我們的光明。

我皈依您、我信仰您、我尊敬您、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

《三寶頌》文詞雖然簡單,卻清楚的將三寶的精神意義表達出來,從此佛光山、佛光會大小活動就以《三寶頌》為唱誦的曲目。

肯定自己的真如佛性

至於大師《三寶頌》所表達的涵義又是什麼?首先,我們先認識何謂「三寶」?

佛陀成道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度化五比丘,「最初三寶」由此形成。佛寶是以釋迦牟尼佛為老師;法寶是以佛陀所說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真理為老師;僧寶則是以最初隨佛陀出家的五比丘為老師。

佛滅後,梵音沉寂,聖僧漸凋,最初三寶已不復見,因此以土塑木雕、金屬塑像為佛寶,三藏十二部經典為法寶,受具足戒之比丘、比丘尼為僧寶,此即「常住三寶」。

但就廣義而言,人人皆有佛性是為佛寶,人人都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是為法寶,人人都有喜好清淨和樂的心性是為僧寶,此名「自性三寶」。

這三種三寶實為一體,因為有了「最初三寶」,才有「住持三寶」;身為佛子的我們,才知道人人皆有「自性三寶」。所以皈依三寶者,其實就是要肯定自己、認識自己、依靠自己。因此佛陀臨涅槃之際,曾教誡過弟子:「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就是要我們皈依「自性三寶」的真義所在。如今,去佛時遙,世人有賴「常住三寶」,才能體證潛藏於內的「自性三寶」。

實踐信佛、學佛、行佛

皈依佛,如同「信佛」,就是肯定自己的清淨本性,認識自己的本具佛性。「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陀於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悟道時,對人間發出的第一句宣言,就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每一個人都具有成佛的性能,人人都可以成佛;人與佛本來是平等無二,但由於凡夫一念不覺,因此長淪生死。

皈依法,如同「學佛」,是要開發平等無差別的自性,覺悟自性。如同開採金礦一般,雖然佛性本具,但不經修行,則如金礦未經開採,終不能得。所以,學佛首先要肯定自己佛性具足,同時要知精進修行。〈普賢十大願〉中的「常隨佛學」是要我們常發精進勇猛心,多聞薰習,反觀自照,進而開發正知正見,破除顛倒妄想。

皈依僧,如同「行佛」,是一心一意地奉行佛陀的教誡,將平常的修持落實化。修行若不能落實,如《華嚴經》云:「如人數他寶,自無半毫分」,了無實益,又何能「度他」?因此修行落實化就是要勤發菩提心,常懷「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慈悲胸襟,自度度他,廣濟群倫的使命。

因而星雲大師在佛陀紀念館館內,「佛陀的一生」4D影片中有句很重要的話:「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普世的眾生,千千萬萬得度。所以我們都要信佛、學佛、行佛,最後我們也必定能成佛。」可見,皈依三寶就是走在成佛之道,透過信佛、學佛、行佛而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最後必能自利利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