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興趣與樂趣

文/郭玉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 |2012.05.18
1443觀看次
字級

上個月,一位同事告訴我他兒子的事,他說……

我兒子從小就讀資優班,國中畢業之後,考上第一志願的高中,高中畢業考上前三志願的國立大學,今年六月就要畢業了。我問他說:「兒子啊,是不是要繼續讀研究所?如果出國讀書也可以,老爸幫你出學費。」

兒子回答說:「老爸,我從國小拚到現在,書已經讀夠了,我所有的學習動力已經用完,我不願再讀任何書本。」

這個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兒子平常沉默寡言,都是悶著頭K書,我以為他喜歡讀書,沒想到會這樣。我擔心他未來還有五十年要過,不看書、不讀書,日子怎麼過?

這是一位父親沉痛的心聲。

最近看陳之華所寫的《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註),她比較了台灣和芬蘭教育的不同。其中有趣的一點是:台灣的教育通常先見樹,再見林,而芬蘭的教育是先見林,再見樹。

芬蘭的學校老師,通常在上課開始時,先介紹或演示所有的內容,讓學生有概略的了解之後,就讓學生隨興的操作或玩耍,有了興趣之後,再教細部的動作。這是先見林,再見樹。

台灣的老師大都認為基礎很重要,剛開始就讓學生重複練習基本動作,而這種練習通常既無趣又無聊,有些學生在還沒產生興趣之前,就已經先放棄了學習。這是兩種不同的作法,也產生不同的結果。大人們會認為興趣不重要,練久了自然會有興趣,我們不都是這樣的嗎?小時候,大人們問過我們的興趣嗎?

芬蘭的作法

芬蘭的孩子和其他國家一樣,在國中階段總是有些學生對學科沒有興趣,喜歡動手操作的經驗,這些孩子是我們所稱的後段的孩子。在台灣學科掛帥的潮流下,老師和家長們提早放棄了這些孩子,他們也放棄了自己,經常輟學。

在芬蘭,這些孩子反而得到很多的資源和社會關懷。他們在教室中坐不住,對學科沒有興趣,老師特別設計可以從實作中學習的模式,和學生們一起規畫內容,從興趣著手,設置讓學生喜歡上學的誘因,讓他們期盼到學校上課。

學校找出願意參與計畫的商家,包括花店、洗衣店、餐館等等,讓學生們在上課時間定期去實習,但仍需回到學校討論自己的經驗和生活上的問題。這種從學生們興趣出發的作法,減低了學生的輟學率。

學生學習的興趣或樂趣,是我們的教育制度中被忽視的重點,學生在學校中從事大量的背誦、反覆的練習,這些通常是無趣的。一旦他們有機會拋開書本,就不會再拾起,因為書本對他們來說,不但沒有興趣,更沒有樂趣可言。

出發點不同

在這些教育方式背後,我看到以成人和以孩子為出發點的不同。台灣的教育,大都以成人為出發點,成人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讓孩子學各式各樣才藝,加上安親班的功課,這麼重的負擔之下,孩子怎麼會喜歡學習?孩子們都是為大人讀書,不是為自己,這樣一路上去,到了大學,所有學習精力都已耗盡。他們並沒有嘗到學習的樂趣,難怪讀完大學不願再碰書本,因為「夠了」。

芬蘭的教育以孩子為出發點,老師把孩子的學習興趣看得很重要,先有了學習興趣,再慢慢從中發現樂趣,學習才能長長久久,而且可以享受一輩子,難怪終生學習就像是芬蘭人身上的DNA一樣自然。



註:陳之華著《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台北:木馬文化(二○○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