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林品詩】 李敏勇的〈城市現象〉

喬林  |2011.12.26
1276觀看次
字級

公共汽車上

廣告海報呼叫解放人類

用口香糖的獨特口味



一對年輕的乘客

正咀嚼他們的戀情

旁若無人的樣子



闖越紅燈

穿越嗚響的平交道

生命飛快地奔跑



混合著高分貝的喇叭聲

城市在沉重的輪胎壓下

不停地尖叫

——選自李敏勇詩集2《島嶼奏鳴曲》,玉山社出版

詩人

李敏勇(一九四七——),在職業上歷任高中教師、記者、廣告公司經理、建築公司經理。在文學志業上,擔任過《笠》詩刊主編、《台灣文藝》社長、《台灣筆會》會長,獲國家文藝獎等等。已出版詩集、譯詩集計二十一本,譯讀詩文集十一本,編選詩集、文集十五本,評論、隨筆十六本,共六十三本。曾先後擔任公視、國家文藝等近十個基金會的董事或董事長。且旅行多國接觸它們的文化與詩文作品。

筆者曾就他的詩作為何能深切的誘發人心而思考,同時也由之嘗試解惑,何以有些「詩人」的「詩」僅止於在語言的表層上遊走,就是走不出詩味?而有些「詩人」的詩語卻有著深度的意涵與詩意,詩境也因之深廣鮮活、直達人心?

李敏勇詩作穿透力之強勁,其根源就來自於他的廣泛世界性閱讀,以及他狂熱的社會行動參與。在閱讀「城市現象」這首詩時,就約略可以體察到其本體性思想的作用力,當然還有他能與之搭配的詩藝。

這首詩,所要呈現的是詩人對當下城市人的生存、生活文化的感覺與反思,是詩人觀看與思想連接後的一種意識形態的流露;是作者從現代城市寓言中的一種本體性回歸。

品詩

作者對如何發揮語言的最大化撼動功能,有效的撩撥、操作閱讀人的心理,很早便有熟知,因此他能在廣告業及經理人的職業上很快速的有了成就。

同樣的以這種技術認知來進行詩文的寫作,一如〈城市現象〉這首詩,作者採用了繪畫上的立體主義文法策略,尤其類似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畫作,從「城市現象」這對象物的多度面向觀看、分解,而後僅僅用了四節四個城市的面向視域場景給予並置聯接,完成了讀者可以進行立體想像的整個結構系統,成就了「城市現象」的結構感與詩境,從而取得閱讀者的共覺與共嗚。

第一段,「公共汔車上/廣告海報呼叫解放人類/用口香糖的獨特口味」。在農業文明解體,田園牧歌情調消亡後的城市生活,口香糖的咀嚼成了舊有逸情文化不再的解放出口。城市生活是不能吞下去的工業化製造出的口味食品,只能不斷的咀嚼。鄉村花草樹葉香、家禽呱叫聲,被壓平在廣告海報上,成了一種無法出聲的叫賣聲,在各處張貼。

第二段是另一個面向,「一對年輕的乘客/正咀嚼他們的戀情/旁若無人的樣子」。男女戀人的愛情咀嚼,也從隱密的禁錮中解放了,在車箱裡旁若無人的咀嚼。那是城市文化解放了人的物欲、情欲的提示場景。

第三段,則將場景導向「闖越紅燈/穿越嗚響的平交道/生命飛快地奔跑」。趕著上班、趕著下班、趕著送貨……趕著奔馳的生命。展現出一幅所有的生命都在「飛快地奔跑」的忙碌景象。不動的街道與街道上奔馳的車輛,兩種動與靜的物象對比,呈現出城市裡的時間快速流逝,以及「人」不得不慌忙緊緊捉住就要逃亡而去的生命的移動景像。

第四段是作者的總結性的悟覺,從「混合著高分貝的喇叭聲」的城市外相,轉入城市內相,城市在「在沉重的輪胎壓下/不停地尖叫」。那尖叫是吃力的支撐著城市發達重壓下的土地以及人的、內心裡的痛苦尖叫聲。

整首詩僅僅用四個不同面向的視域活動映象,不同層次的符碼關聯起來,系統性的構築出作者「意識之場」,一個意義感覺、一個現象化的概念。像魔術一樣,作者精準的將心裡的現象化的概念翻譯成「詩語」,同時算計到他的「翻譯詩語」能被閱讀者藉此回到作者的意識意向及意識感覺,以不同的映像,不斷的重複呈現這個城市的本質。無疑的,這是作者操作詩語與營造詩境的高妙手法。(本專欄每雙周一登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