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去】台灣茶與中國茶

黃浩然 |2011.10.01
1211觀看次
字級

文/黃浩然 台灣光復後(1945年),台茶依然以外銷為主。而兩岸也由於分裂之故,茶葉的走向也愈來愈不一樣。尤其是製茶的方法,到了七○年代後就完全不同。在此時期,由於世界經濟的不景氣,台茶外銷漸漸走下坡,政府因此轉而鼓勵內銷,並協助茶農製茶的技術提升。不單只是茶葉的生產,進而能夠精製茶葉而賣茶,自給自足。

在一九七五年時,可以說是台灣烏龍茶重要的轉折年。農林廳首次舉辦全省優良包種茶的比賽。賽後展售的特等茶,一斤售價四千二百元。比起當時的外銷茶一斤幾十元,可說是天壤之別。

此事對茶葉市場造成相當大的震撼。於是茶農們競相研究,全力投入茶葉的生產及製造,將茶葉的品質提升到極點。再加上一九七八年,台灣第一家功夫茶館的誕生,很快地蔓延至全省。當時的社會菁英及文人雅士,莫不以上茶館為樂事。而未來的中堅分子——大學生,更是喜歡上茶藝館聊天泡茶,蔚為風氣。此二者相結合,很自然的就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大家喝茶變成了習慣,家家戶戶幾乎都會有一套茶具及自己喜歡的茶葉。台灣茶,在九○年代時,可說是達到顛峰。當時,甚至有很多茶癡,自己上茶山買茶葉。而在採茶期間,晚上燈火通明,人來人往,比白天還熱鬧,可說是一大奇蹟。(3)

※讀者有任何相關茶的問題,歡迎投稿至本版,黃老師會為您在版面上解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