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人 和 讀書人

周慧珠 |2011.09.18
1023觀看次
字級

林淇瀁在其「『副』刊『大』業」一文中提及,報紙副刊從四、五○年代「綜合副刊」到六○年代轉化為「文學副刊」、七○年代中期轉為「文化副刊」; 曾任聯合報副刊主編的弦也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台北,中國有報業史以來副刊最興旺的時期。」從林海音先生以降的當時各報副刊主編,犁田耕地播種,結合文學作家,如白先勇、張曉風、余光中、司馬中原、朱西甯等,藉由副刊形成了豐實燦爛的文壇,而三、四、五年級生在當時就十分幸福地享受了「文學」與「文化」副刊的滋養。

當時的文風與閱讀風氣,彷彿是水到渠成,因為副刊,把作家與讀書人、喜歡閱讀的人都聚到一塊兒了,因此,到處有文藝少年、青年,剪報成了風氣,而追著專欄出版而買書也成了習慣,火車上「捧書閱讀的人」是常見的風景;當然,那一段歲月也造就了多位今日知名的中生代作家,如黃春明、小野、朱天文、朱天心、吳念真等。

時光流轉,世事幻化,而今「大眾副刊」模式已成主流,加上電子、數位載體的興起,「閱讀」似乎與文學、文化漸行漸遠。甚至閱讀也流於輕忽,於是有「讀報教育」的活動,希望透過讀報養成閱讀習慣。讀報行為的發生,當然來自於報紙對讀者的吸引力,不同版面有不同的閱讀群落,南方朔說:「首先要確定報紙是大眾媒介,要靠大眾養,而生活是全面性的,每種資訊都要有一點,讀者才會滿意。」曾被外籍人士形容為「沒有新聞的新聞紙」的民生報,因為經營者提出「生活報」理念,而曾在台灣報界獨闢蹊徑,並且得到市場認同。

九月初,《中國新聞周刊》上出現這樣的標題:「拯救閱讀:數字閱讀的淺層化致文化底蘊散失」,內容讓人深省:

電子閱讀器貌似在拯救閱讀,讓讀書的人多了起來。但是,「讀書的人」和「讀書人」有著本質的不同,數字閱讀的淺層化,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對閱讀本身造成了傷害。

數字閱讀,容易陷入瀏覽式、隨意性、跳躍性、碎片化。這種閱讀習慣將致使思維能力弱化,最終導致文化底蘊散失。

傳統認為,閱讀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照此而言,閱讀的深與淺對一個社會精神氣質的形成和走向至關重要。

這一席話,讓人想起當年副刊確實帶動了深度閱讀,甚至衍生《中時》與《聯合》兩大報的文學獎設立,而刺激創作、出版,一九七○─一九八○年代由文人經營的五家文學出版社,爾雅、洪範、 純文學、大地、九歌不就是在這「你高聲唱來,我來相和」中呼應而出的。

因為有聯合報,因為有聯合副刊,因為有林海音「文學副刊」的啟動,而影響台灣文壇數十年。都說「林海音的客廳是台灣半個文壇」,當年這些「讀書人」透過副刊的凝聚,自然形塑了「深閱讀」的氛圍;在文學檔案中,有許多林海音在家中與老少文友留下的「何家藝文沙龍照片」,那是文學、文化「傳燈」動人的見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