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開山45年專題報導{4} 美哉佛光人

文/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 圖/吳伯雄、林清志、鄭秀真、鍾茂松、史庭如提供 |2011.05.31
2406觀看次
字級

眾人對佛光山殿宇輝煌的宗教聖地之美,想必不陌生。然而,佛光山之美不僅體現於可以看見的建築,更體現在遍布全球五大洲百萬佛光人的精神面貌上。這群擁有信仰的俊男美女,他們的美並非世俗標準的美貌,而是內在世界的真善美好,正因為他們的信仰,使他們發心服務、無私奉獻。本文生動呈現佛光人的精神之美,並作為佛光山開山四十五周年特刊的最後一篇獻禮。

吳伯雄不變的身分 終身佛光人


從最年輕的台灣省議員、桃園縣長、台北市長、客屬總會會長、內政部長,到近年來擔任國民黨黨主席、榮譽主席,無論職務高低,吳伯雄總是竭盡心力扮演好每一個角色;不管頭銜為何,吳伯雄說,他有個永遠不變的身分,那就是「終身佛光人」!


數十年來縱橫台灣政壇,吳伯雄一路走來,服務黨國,在民主改革的進程中貢獻心力。

由於受到父親吳鴻麟老居士的影響,吳伯雄自小信奉佛教,因為父親的因緣,跟隨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擔任信徒代表護持正法,他常說:「我們家是四代佛光人」,信仰不只是讓家人有了心靈的依止,更成為家族繁衍的重要傳承。

吳伯雄表示,愈是走遍世界各地,愈能感受到星雲大師所成就的「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之可貴,不論在日本、菲律賓,還是信奉阿拉的吉隆坡、天主的巴西聖保羅,都有佛光山弘法的據點,甚至是當地的佛教中心。「這些都是源於大師的威德,身為弟子的我,除與有榮焉外,更發願為師父分憂解勞。」

為響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吳伯雄不僅協助佛光山在台北設立道場,也將家族在中壢老家的醫院捐出,作為中壢禪淨中心;他曾代表佛教界前往泰國恭迎佛牙舍利,西安法門寺恭迎佛指舍利,乃至兩岸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吳伯雄總是勤於協調,多方奔走,每每身穿黃色佛光會背心,跟著佛光人一同禮佛、為百姓祈福。

○○八年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時,剛完成手術的吳伯雄,出院後即趕赴會場與全球佛光人相聚,他的出現與精采的演說,除了贏得全場數萬名會員如雷的掌聲,更贏得大眾對他「一師一道」的堅持所佩服。

「我只是就我能做的事,盡力協助罷了!」吳伯雄自謙地說,他雖然來自數代信佛的家庭,但自認為對深奧佛理一知半解,但他仍維持每天佛前一炷香,面對佛菩薩時,正好檢視在生活中,是否做到星雲大師提倡的「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以不斷反省懺悔作為日常的功課。

對吳伯雄一生影響最大的,其一是他的父親吳鴻麟,再來就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他的佛教信仰、政治理念,多半源於大師的開示。一九九四年之所以退出當時與宋楚瑜激烈的省長競選,正是大師「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點化;二○○七年,吳伯雄被推選黨主席前夕,了解當時種種困難,可能接受嚴竣考驗而裹足不前時,大師卻說:「為百姓蒼生,應直下承擔,行菩薩道。」這句話感動了吳伯雄,讓他更深刻體會到:「政治,要以百姓心為心,上台下台,都以蒼生為要。」

從星雲大師手中接棒,連任兩屆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現為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榮譽總會長的吳伯雄,雖是政治家的角色,卻不忘佛教信仰。「吳榮譽總會長,可說是現政治家相的菩薩行者!」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表示,榮譽總會長雖然從政,但因為受佛教的影響,深悟正信宗教可以補政治之不足,即使在「兩岸」會談中,亦不忘向大陸領導人提示:「宗教具有安頓人心的力量」。

而今雖年過七十,已逢含飴弄孫的退休時刻,吳伯雄仍心懷豪情地說:「我一輩子發願跟隨星雲大師的腳步,在弘法及公益的活動上,永不退休!」


林清志監獄布教 數十年如一日


是什麼樣的願力,讓佛光人林清志「為佛教、為眾生」而堅持五十多年?時間得推回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當時十七歲的林清志在宜蘭中學,首次聆聽星雲大師開示後,當下決定永世追隨大師的腳步,參與人間佛教的弘揚。


由於主動活躍的個性,林清志高中時當上學生會的會長,並加入大師成立的「青年歌詠隊」,也協助大師以文學、詩歌、小說、散文、藝術等創新方式接引青年。

不僅如此,林清志更經常跟隨大師到鄉下布教,「那時弘法環境克難,常要行經崎嶇的石頭路,晚上的會場得接電點亮現場唯一照明的燈泡,弘法結束後,還得趕最後一班火車,然而,當時親近大師的資糧,成為我日後布教的能量。」

服役後的林清志,在星雲大師為他在雷音寺安排房舍,使其能安心念書,而他果然不負眾望,考取師範大學。畢業後,林清志在大師福證下,與在台北普門寺青年會時認識、同是擔任教職的林秀美,共結連理;婚後,兩人更接續師志,以檀講師的身分,在宜蘭各地弘法布教。

為發揚星雲大師「把愛心教育帶進監獄」的理念,幾十年來,在宜蘭監獄內,每星期都可看到林清志及林秀美夫妻,以如沐春風的笑容,以充滿喜悅智慧的法語,佐以佛光人獨有的手勢,讓這群特殊的「同學」敞開心胸,帶領他們走進正信的佛教領域。

兩位「林」老師究竟是用了什麼法寶,讓監獄受刑人能夠服服貼貼?林秀美指出,他們以其自行編著的佛學教材及星雲大師語錄,引導受刑人藉由念佛、繞佛、誠心懺悔。

五十七年的歲月荏苒,林清志從少年頭已然換成蒼茫白髮,但智慧卻與日俱增。林清志說,有幸追隨大師,是他們一生最感恩的事,「我們與大師維繫著『永不退票』的師徒情,發願永遠跟隨大師、護持佛法,永遠永遠是個佛光人!」


新一代佛光青年
史庭如正向轉化


一一國定佛誕節暨母親節慶祝大會」時,她在總統府前穩重的主持台風,表現可圈可點;她亦曾在人間衛視播報新聞,亮麗的形象更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而近年許多佛光山大小場合司儀也由她擔綱。她是史庭如,一個在加拿大與「佛」結下不解之緣的佛光青年。

國中二年級時,隨著家人移民加拿大的史庭如,因為同學的一句邀約,懵懂地來到了佛光山溫哥華講堂。史庭如坦言,起初加入溫哥華佛光青年團是抱持「好玩」的心態,想要認識年紀相仿且投緣的同儕,「沒想到,這是改變我人生的重大轉捩點!」

當時身為溫哥華青年團最年輕成員,從打掃、澆花、香燈等「打雜」事務做起,漸漸地學習處理青年團內的攝影相片,進階企畫籌辦活動,藉由會議討論、執行計畫,逐步累積辦活動的經驗。

不僅於此,熱愛打籃球的史庭如,深諳年輕人多喜好運動,積極向國際佛光會爭取,在一九九八年八月成立「溫哥華佛光青年籃球隊」,由她擔任籃球隊秘書,讓這些青年朋友藉由打籃球認識佛法,舉辦多場籃球聯誼賽,接引更多青年認識佛光山。

史庭如參與青年團八年,溫哥華講堂舉辦大小活動,皆由她指導、帶領青年團員演唱,甚至在二○○四年,嘗試以〈世紀生春〉中文譜曲,入選人間音緣比賽創作組的佳作;翌年,以〈A Prayer〉英文譜曲參賽,更榮獲「評審特別獎」的殊榮。

「沒有佛光青年團,就沒有今日的史庭如。」史庭如說,原本生性害羞不多話的她,是因為青年團的空間與舞台,讓她生命有了正向的轉化。

十五歲就加入佛光青年團的史庭如,最深刻的感恩是:「學佛,讓青少年的叛逆期消失殆盡!」她期待,有更多的青年在生命的發韌期就能與「佛」結緣,「有願就有力,我願盡己之能,協助年輕人在生命產生正向影響,讓更多菩提種子向下扎根!」


敦煌舞
鄭秀真傳達菩薩悲心


飛天菩薩柔美的
S 形三道彎體態舞姿,翩翩彩衣飄逸空中,搭配輕靈飄渺的樂音,這些由佛光敦煌舞團帶來的飛天敦煌舞,宛若敦煌壁畫的人物真實再現,而帶領這群舞者呈現曼妙敦煌舞藝術的,正是擔任指導老師之一的鄭秀真。

從小就具有舞蹈天分的鄭秀真說,她自九歲起開始學習舞蹈,十九歲即投入舞蹈教學工作,多次前往印度藝術學院、甘肅敦煌文物研究院,深入研究敦煌壁畫而延伸揣摩,還原出不同風格的敦煌舞蹈曲目。

一九九五年起,鄭秀真的敦煌舞起了變化,除了慣見曼妙舞姿外,更融入了禪味。這是因為一次代朋友到佛光山桃園講堂上舞蹈課的因緣,她除了深受莊嚴殿堂攝受外,佛光山法師更引領她認識佛門,讓她體認:「敦煌舞是天人供養諸佛菩薩的舞蹈,更是從內在修心,進而顯於外的表演。」

自接觸佛法後,鄭秀真的敦煌養生舞蹈,更進階為「敦煌禪舞」,她在舞蹈中示現觀世音三十二應化身,傳達菩薩救度眾生的悲心;她以雲水禪心,展現諸佛菩薩開演微妙法音,結合天女散花、歌舞讚歎、獻奇珍異寶等,更搭配莊嚴的梵音清流,完美呈現如法攝心的敦煌禪舞。

目前,鄭秀真指導的各敦煌禪舞班,不時受邀參加國內公益演出,也曾隨「佛光山梵唄團」至世界各地演出,在佛光山各道場的大小活動中,更是廣受喝采的表演節目,她說:「團員藉舞修心、觀眾賞舞淨心,此目標是我推廣敦煌禪舞的源源動力,更發願讓敦煌舞之美廣布各地。」


檀教師鍾茂松
長期淨化心靈


懷抱一顆「結緣的心」,讓檀教師鍾茂松在每一場演講,帶給無數民眾滿滿的歡喜與感動,而這些在心靈深處迴盪與反饋,更成為他每個「下一場」演講的動力。十多年來至今,鍾茂松講演場次已不下千餘場,正因長年投入心靈淨化工作,曾榮獲教育部「九十二年度社教有功人員」個人獎的殊榮。


「思緒敏捷,口燦蓮花」的形容,相信套用在鍾茂松身上,沒有人會投下反對票。他的演講足跡踏遍各地學校、公司、社團、道場,甚至是醫院等機關,但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兩次分享,皆是在監獄中進行,「這些一時迷途的同學時而歡喜大笑、時而鼓掌回應、時而疑惑沉思,相信他們轉個彎,必能柳暗花明。」

每當鍾茂松結束演講,空間裡傳來如雷的掌聲,常令他眼眶泛淚,心想:「自己何德何能啊!」尤其學員們熱烈的回響,讓他深深體會長期教化的重要,尤其看到迷惘者眼中透露學習的渴望,而後展現如茅塞頓開的喜樂,更著實讓鍾茂松衷心的感動。

鍾茂松說,現在社會光怪陸離的現象愈來愈多,背離人性的事情亦層出不窮,「我誠心祈願,有更多的人加入淨化人心、美化社會的行列,點亮大眾心中的燈塔,引領走出茫茫大海,遠離無明、認清無常,共同來打造美好的人間淨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