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宣示啟動十二年國教,然而最大的問題在學區畫分,及明星高中存廢,報載若採小學區,明星學區房價至少漲一至兩成,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學區未定案,但「不是住建中附近就能進建中」,顯示教育部傾向保留明星學校,不依學區入學,要考試招生。
有論者說,如此國中生還是無法減輕升學壓力,或許反而會更嚴重,因為多數家長都會抱持「你怎麼知道我家小孩考不上建中、北一?」心態,把孩子往補習班送。
其實,十二年國教遲遲無法推動的關鍵,在於十餘年來的教改,對教育應扮演什麼功能,沒有定論,推動者想要的是知識普及的大眾式教育觀,但實際上社會普遍存精英式教育觀。
兩相折衝妥協的結果是廣開大學,卻讓五專、技術學院等私校升格大學,十二年國教則是要讓想念高中的人都能念,卻保留明星高中。
我不反對教育精英化,也覺得發展普及教育很好,兩者各有所長,但也各有不足,如能善加建構雙軌學制,就能截長補短,例如過去國中畢業後就有三種分流,可進高中攻讀研究型大學,或進五專、高職升科技大學,走實作路線。
過去的教育制度分類已相當完善,反而是改革後大幅取消技職的升學管道,全面高中化與大學化,卻沒有想過人才需求及學生選擇,只是主政者由上而下決定教育制度,將多管道升學改為單一管道,將升學考試從單一改為多種,升學主義與精英心態本質上都沒改變,想在精英心態中發展普及式教育,結果使第一線的教師抱怨學生程度太差。
而且,廣開大學後沒有大學覺得自己不是研究型大學,沒有大學不想不要頂尖學生,結果卻是學生程度愈來愈差,教育環境愈來愈惡化,只有頂尖資優生保持優異,普通或中下但可選擇其他升學管道的學生,卻被迫進入不擅長的領域,耽誤了自己。
如果十二年國教不能先確定教育理念,再設計適用的制度,像普及大學般使用拼裝車,恐怕會讓學生不是承受過重的升學壓力,就是重蹈耽誤人生的覆轍。
禹雋(台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