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座談會》圓持法師 暢談佛教倫理思想

羅智華 |2010.12.13
901觀看次
字級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館長圓持法師(左起)、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國圖館長顧敏一同對談。記者羅智華攝


【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佛教講求人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這是佛教有別於其他信仰的地方。」昨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天主與佛陀、在家與出家、佛法與政治、台灣與大陸的對應」座談會上,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館長圓持法師一語道出佛教精神意涵。此行來台參訪,他與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國圖館長顧敏等人對談。

圓持法師表示,貪、嗔、痴是人煩惱與痛苦的根源,因此佛教講求自覺、覺他,重視自我體悟與精進,同時還要懂得關懷別人。他認為,若每個人都能努力實踐「自覺」與「覺他」精神,他相信人與人間將更祥和美好。

施明德亦表示,人很重視自己與別人的關係,卻往往忽略自己與自己的關係,長達二十五年的牢獄生涯中,讓他有很長時間是身處在與自己對話的環境中。他坦言,身陷囹圄期間,心裡曾經一度充滿恨意,但後來他體悟到唯有學會寬恕,才能與自己和解,才能獲得內心平靜。

「禪定也是一種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惠敏法師說,在世間的生命萬物中,人是唯一可以擺脫欲望的生命體,透過禪修的體悟,不但可以觀照自我內心,更可以從中超脫欲望的束縛。

顧敏表示,佛教知識是一門以「人」為出發,以「行」為結果的善知識,國家圖書館除了舉辦此次座談會之外,也將出版《佛教倫理》正體字版,希望藉此方便更多讀者研讀。

《佛教倫理》是圓持法師花了二十二年、研讀三遍《大藏經》才完成,內容多達一百五十萬字。其中心思想就如同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序文中所提到的意涵,「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秩序與默契,是依不同場合與身分而共同遵守的軌則,所以倫理可說是一切行為的準則。」

圓持法師指出,佛教有一個倫理的中心新思想,就像釋迦牟尼佛闡述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教是道德信仰而不是神教信仰,佛教倫理就是希望彰顯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