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賞味誌】發現咖啡之旅

蘇彥彰 |2010.09.08
1265觀看次
字級

許多人都喝過咖啡,卻不知道咖啡豆到底是咖啡的哪個部分,甚至以為咖啡豆與綠豆、紅豆是同一類的!其實咖啡豆是咖啡樹的種籽,而且必須經過處理,才能成為我們所看到的樣貌……

關於這顆不起眼、日後卻成為大明星的小種籽,故事得從西元六世紀說起。

當時在中國剛好是李世民斃了兄長當上皇帝成了唐太宗,正式推開唐朝盛世的大門;而歐洲剛從東西羅馬的混戰中結束,正式成為基督教的屬地,就在歷史巨輪不斷輾過可笑的人類時,伊索比亞的牧羊人卻在放牧時發現了咖啡。

這位無意間在時間之輪留下記號的牧羊人,發現他的羊吃了某種灌木的紅色漿果之後變得興奮異常,基於好奇,他也嘗了一些,幾顆小小的漿果短時間內讓他掃去疲憊,恢復了元氣。牧羊人回家後把這個祕密告訴了親朋好友,奔走相告的結果,這種紅色果實成了眾所周知的提神祕方。牧羊人居住的村莊,就變成這個紅色果實的名字││Kaffa。

經數百年的流傳與掠奪,Kaffa從衣索比亞人的手中交給了阿拉伯人,在阿拉伯人的嘴裡變成了Qahwah。Qahwah種籽在回教徒嚴密掌控中,被基督徒偷了出來傳到歐洲,變成歐洲皇室的溫室珍奇;接下來,隨著殖民腳步的擴展,溫室裡的Qahwah 漂洋過海,到了南美洲落地生根,後來還成了整個中南美洲重要的經濟支柱。

自此,Qahwah 的名字變成了「Coffee」一直到今天,沒錯!就是││咖啡。

發現咖啡之旅

人們並不是一開始就「喝」咖啡,而是「吃」咖啡,換句話說,是直接把咖啡樹的果實(稱為咖啡櫻桃,因果實大小與顏色都如櫻桃)吃掉,而更精確一點的說法是吃掉咖啡果肉(咖啡籽太硬了,想當然爾是直接吐掉)。

爾後,衣索比亞戰士為便於攜帶,將整顆咖啡櫻桃曬乾,直接嚼食。而今許多非洲咖啡產區依然把曬乾的咖啡櫻桃當作零嘴,酸酸脆脆,嘗起來有水果乾的味道,只消在口袋中放一把,精神不濟時嚼個幾顆,快速又方便。

除了乾燥的咖啡櫻桃之外,當時的人還會將咖啡櫻桃搗碎與油脂混合,揉成小丸子,或將咖啡葉放入水中煮來喝,甚至直接嚼食生的咖啡葉。

無論如何,要的無非是咖啡的提神醒腦之效(或是迷幻)。想必許多人都喜歡精神亢奮的感覺,所以咖啡快速地流傳到衣索比亞的鄰近國家。

激進派學者認為,引起特洛伊戰爭的海倫王妃為減輕痛苦而服用的「埃及忘憂藥」(Nepenthe),就是咖啡的始祖。此說之所以有幾分可信度,在於埃及是最早對咖啡上癮的國家。

發現咖啡的雖然是衣索比亞人,卻因他們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而沒有發現這個小果實背後龐大的商業利益;反而是稍晚才接觸,但是生意頭腦靈活的阿拉伯人控制了咖啡。

隔著紅海與非洲對望的阿拉伯人當時除控制了價如黃金的香料之外,另一個重要收入就是販賣奴隸!

你想的沒錯,奴隸來源就是對岸的非洲,咖啡隨著這些奴隸到了葉門,再傳遍整個回教世界。

從回教世界走進歐洲生活

咖啡到了阿拉伯人的手自然得有些改變,當中對後世最大的影響,就是將原來不具賣相、味道又不突出咖啡藥丸變成香醇的液體咖啡。這個過程需要許多演進,例如,捨棄咖啡櫻桃的果皮與果肉只使用咖啡籽,以及咖啡籽的處理與烘焙等,總之,這些改變確立了目前咖啡處理的基礎。

變成飲用後,人們對咖啡的接受度提高,約十三世紀時,土耳其首府君士坦丁堡開設了全世界第一家咖啡店││嘉納,爾後類似店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地。

當時整個回教世界都沉浸在這黑色神祕飲料裡,某些回教祭司甚至抱怨人們待在咖啡店比在清真寺祈禱的時間長,而人潮聚集之處的咖啡店,密度更是高得驚人。以回教聖地麥加為例,大量回教徒到麥加朝聖,回國時順便帶走了咖啡文化,將咖啡傳進了歐洲。

剛開始,歐洲人對於咖啡的恐懼多於好奇,因這是回教徒的飲料,基督教與回教之間的紛爭讓歐洲人對於回教徒的東西產生本能性的排斥(有趣的是,對回教徒帶來的各式香料卻愛不釋手)。再者,黑色的咖啡容易讓人聯想到死亡、疾病,為此,羅馬教廷召開會議,討論咖啡是否適合基督徒飲用。

兩派意見唇槍舌戰,沒有人肯讓步,最後,當時的教皇克萊門八世親自品嘗咖啡後,做了極為正確的決定,他說:「這麼好喝的飲料讓回教徒獨占豈不可惜?我們不如賜它一個聖名,稱之為『上帝的飲料』,順便開阿拉一個玩笑!」咖啡自此堂堂正正地走進歐洲人的生活。

(摘錄自《咖啡賞味誌││

香醇修訂版》‧積木文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