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非一蹴可幾 土壤保育亦然

羅智華 |2010.08.20
1087觀看次
字級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教授游繁結表示,土壤特性各有不同,除了適性而種外,隨著農業改良技術的發展,也讓很多荒地變良田。他表示,像是受到鹽化的土壤可透過洗鹽方式來降低含鹽量,而酸性的土壤則可加入石灰來達到酸鹼中和的成效,藉此改變土壤的土性,讓土地更適合耕種。

不過,儘管台灣土壤種類豐富、多樣化,但不代表土質就可以永保安康、萬年不變。一旦遭到汙染或破壞,其回復時間將遠遠超出你我想像。

游繁結表示,其實土壤與海洋一樣都擁有自己一套「自淨能力」,而這也是大自然賦予生態萬物最奇妙的地方。但雖然土壤具自淨能力,但不意味人類就可以永無止境地汙染這塊我們賴以維生的土地,像是人為造成的重金屬與戴奧辛汙染,如鎘汙染等……就是土壤汙染中不易復原的汙染源之一。他指出,這些汙染不但不容易透過人為方式來清除乾淨,即使透過大自然逐步分解的力量,也得至少花費上百年以上,由此可知土壤保育的重要性。

游繁結說,水土保持向來就不是「一蹴可幾」的工作,土壤保育也是同樣道理。台灣地質先天條件上複雜敏感,例如嘉南平原的形成就是從由中央山脈與阿里山山脈沖積而成的沖積層,另外還有很多地區的地質是屬於崩積層,如果水土保持不佳,很容易大雨襲來時就發生土石流等災情。他建議相關單位在進行國土復育與水土保持時也應將土壤保育成效納進其中,才能達到「見樹又見林」的成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