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心中永遠的家

文/蕭碧涼 |2010.07.11
480觀看次
字級

一九六八年,社會物資普遍匱乏,佛光山適逢開山之初,經濟亦相當拮据,但星雲大師仍隨緣養育了一群來自十方的孩子。
當時,大悲殿連著東方佛學院,是全山唯一的建築,法師、佛學院學生以及幾個收容的孩子,就在裡頭畫分出各自的起居範圍,辦理大專夏令營也同樣在裡頭,而中間的庭院便是共同的活動空間。孩子們自然受到學院師生的關心和陪伴,法師們除了日常功課和作務外,還得兼著照顧孩子。當年的心平和尚、心定和尚、慈容法師,就常幫孩子們補衣服、教唱歌、教功課,教一切日常的規矩。
當年任職於交通銀行的徐槐生居士,經常上山找大師談佛論道,兩人看著孩子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大了,認為應該讓孩子們有專屬的成長空間,因而共同發起成立育幼院。村裡的謝義雄居士得知後,也慨然捐出緊鄰佛學院的一片土地,範圍含蓋了現今的國際學部、育幼院、福慧家園等區域。佛學院的師生聞訊後,立即在院內展開一個月的義賣,隨即又發起全省行腳托缽一個月,以籌措資金。
雖有了土地和些許資金,但缺乏機具的年代,加上地處偏遠,建築何等不易!法師們便在大師的帶領下合力披荊斬棘、挑土擔石,徒手建起房舍。歷經千辛萬苦,大慈育幼院的建築終於在一九七○年完工,並在一九七四年完成立案。之後,又幾經遷移和擴建,直到一九九一年才有今日的面貌。
從一九八○年代起,依來法師在大師的慈示下來院專責陪伴孩子們成長。她用音樂、畫畫、新聞台(由孩子自行採訪、在院內播報新聞)、家庭聊天會等方式,培養孩子們的才藝,建立信心。教導孩子們洗衣灑掃、參與義賣,訓練獨立生活的能力,養成「不怕辛苦自己來、尊師重道我應該」的人格特質。這些方法持續沿用至今,在現代社會中反倒獨樹一格,相較於時下的眾多草莓族,大慈孩子如陽光般的活力,往往令人驚艷。
何以致此?現在社會上太多父母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捨不得讓孩子「浪費時間」做家事、經歷失敗、放慢腳步體驗人生,只要求孩子專注在功課和才藝表現上,甚至數落孩子的表現,這些都是影響孩子長期發展的最大障礙。
在大慈家庭中,能念書、愛念書的固然要培養,但每天清晨拜佛、假日抄經,是調和浮躁心靈的必要修持;分擔家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不容忽視;助念結緣、參與公益活動以回饋社會,同樣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相形之下,學校功課反而並非絕對的要求。
有個孩子學業總是殿後,但對維修腳踏車興趣濃厚,大慈便供給他所需的工具,不過是個國中生,功夫已是一流,他也樂於負責全院數十輛腳踏車的維護,甚至「出師」教導其他兄弟。
另有個孩子出去流浪四十多天,終於想通自己想要的未來,大慈便支持他的選擇去念中華藝校,果然表現亮眼,平時還負責美化院裡的每個牆面。
此外,數個孩子承擔了大慈家庭的行政、電腦維護、環境維護、烘焙坊等工作,大慈給予孩子的不只是豐衣足食,而是在老師的協助下找到適合自己的路,並獲得充分的資源,在做中學、學中做,逐漸累積圓滿人生夢想的資糧。
四十年來,七百多個原本是一般人認為「不幸」的孩子,因為有緣來到大慈家庭,而獲得一個可以安穩、快樂成長的家園,並受到來自十方、不求回報的愛,因「禍」而得福。在力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環境中漸漸薰陶,在多元的學習過程中產生慧解。如此福慧具足,成為最幸福的「佛光山的王子和公主」,長大後能繼續用佛法耕耘生命,重整原生家庭或者回饋社會。佛法的力量何其巍巍!
  希望到福慧家園參加主題式修持的家長們也能領略箇中奧妙,把大師的智慧法語、人間佛教的精神運用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