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趣談】端午節別稱及起源說

張天野 |2010.06.16
2655觀看次
字級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除此之外,端午節的別稱之多,堪稱節日別稱之最。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夏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解粽節等等。如果金氏紀錄也收錄別稱最多節日的話,我們的端午節應該有奪冠的實力。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如果問小朋友,小朋友也知道,紀念屈原啊!但其實還有許多其他的說法,端午節的別稱之多,也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

屈原說。這是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傳說屈原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楚國百姓很哀痛,紛紛湧到江邊去憑弔。

漁夫們划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因擔心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又想出用箬竹葉包飯,外纏彩絲,從此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端午節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伍子胥說。這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員(子胥)楚國人,他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他輔佐吳王闔閭、夫差父子,打敗了楚國和越國;晚年卻因為讒言被夫差賜死,他臨死時說:「我死後,請將我的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

這便是典故「頭懸國門」的由來。夫差很惱怒,令取伍子胥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曹娥說。二十四孝之一的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五月五日她也投江了,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現在浙江還有「曹娥江」和「曹娥鎮」的地名。

白蛇傳說。白蛇傳和端午節也有關聯,白素貞在端午吃了雄黃酒現出原形,嚇死許仙,之後盜仙草、水漫金山寺。後人為了紀念這段故事,便過起了端午節。

古越民族圖騰說。據說,百越族崇拜龍,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

此外,還有龍的節日說、惡日說、夏至說等等。

端午節很早就出口了,在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都盛行過端午節。尤其在日本,端午節還成了「男兒節」;二○○五年韓國還申請端午節為「世界非物質遺蹟」。身為端午節祖國的炎黃子孫,我們不應該深思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