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來】對宗教「融和」的冀望

司馬中原 |2010.06.11
928觀看次
字級

論及人文的發展,猶如建造一座「七寶樓台」,最基層的工作,就是食、衣、住、行四個字而已,穿得暖、吃得飽、住得安,行得順。這可是最低的生存必須條件。而在基本的生存條件達成後,人欲不斷的擴大與伸張,誠所謂「人欲橫流,伊於胡底?」人到了吃飽了、喝足了的時刻,就會迷醉於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的環境中而難以自拔,故此,「飽暖思淫欲」絕非想像中的虛擬名詞。

為拯救眾多陷身各類迷途而不知返的人,各類宗教應運而生,他們的意旨高遠,確具對短暫人生的透視力,激發人生啟悟。

但各類宗教的產生,各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並且互為因果,且其中關係複雜。比如:佛教原脫胎於極古老的「印度教」,佛陀經深參默悟,徹底推倒了人生階級性的籓籬,主張人人平等。單就各宗教的本旨而論,佛家以慈悲為懷,具有極大的涵容量。原初的道家,講求清淨無為,昇華入無我之境。儒家不離「人本」的立場,以「仁」為中心,先立己爾後度人。無論為「黃老」之學,或「孔孟」之學,初期原無扞格之處,但三家的信徒,由局部的權爭利攘,擴大為全面的宗教性的攻訐,而那些枝葉型的爭論,與三教同源的本體,並無必要性的關連。一般來說,封建帝王乃權力的掌握者,帝王好道,和尚失勢;帝王好佛,道士遭殃;儒家子弟,高標著「道統」,但卻以擠入「法統」中為官作「宰」為能事,毫無聖賢之德,卻擺出一副「道學的面孔」,被世人譏之為「假道學」。

由歷史的縱線順序檢視,儒、道、釋三家的紛爭,從來沒有停息過,但這些紛爭,並非出自於儒宗大德、道家天師、釋家高僧,而是下面那些「自以為是的半吊子信徒」耍出來的把戲。在我童年時期,根本沒研究過各宗教發展的歷史,單偷看通俗的坊本小說,便能感覺出哪部書是佛教徒寫的,哪部書是道教徒寫的,哪部書是酸儒寫的。其實,分辨他們不需要什麼大學問,看名稱、嗅氣味,就能感覺到了。

比如說:《濟公傳》是佛教徒寫的,活佛入世,就是要「興三寶,滅三清」,凡寫到道士,大都是「妖道、邪道、惡道、雜毛老道……」肆意詆毀,盡情侮辱。但清代的通俗名著《兒女英雄傳》,顯然是道教徒寫的,另一武俠名著《江湖奇俠傳》,寫到〈火燒紅蓮寺〉,更是對佛家侮辱萬般,諸如:「禿驢、兇僧、賊禿、淫尼……」不堪入目的稱謂,大舉出籠,而忙著作官的儒家,則「坐山觀虎鬥,樂得消閒」。

其實,道釋二家,又何嘗尊崇過「半吊子」的儒人,目之為「酸丁、腐儒、猢猻子、書呆子、背祖離宗的怪胎!」

長夜漫漫,何時得見黎明?老朽愚頑,引頸企盼,星公畢生所為,已乍現曙光已矣!

宗教「融和」,彼此尊重,為救世良機也。

(本專欄每周五刊出)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