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觸文學的體溫

周慧珠 |2010.05.09
1375觀看次
字級

 新店溪,蜿蜒台灣北部,發源於雙溪鄉鶯子嶺北側,向西流至新店市匯合支流南勢溪,稱為新店溪。合流後往北流經屈尺、直潭、新店,在景美附近匯入另一支流景美溪,到了江子翠與大漢溪交會,改稱為淡水河。

 一條溪,因著曾經輸送茶葉、番薯等作物,於是成了文化的線索。

 一條溪,因著曾經有文人思絮語花的飛濺,於是成了文化的印記。

  新店溪上川端橋,川端橋畔紀州庵,原來是日人在台灣留下藝妓文化的歷史空間,緊接著又因為王文興、余光中等,當年滿心詩意與文學熱忱的青春心靈,在這空間盡情的、真誠的以螢蟲般閃閃發亮的文字,不經意的延續著紀州庵的空間紀事;而紀州庵,也不經意地成為台灣文學發展的調景之一。

  於是,我們說著:台北城南新店溪畔,緊鄰台大、師大的同安街底,一處日式建築寧靜坐落茂盛綠樹間,這裡,收藏著台灣現代文學發展的點滴記憶。心裡有如尋著與母親相連繫的臍帶般的悸動。


 隱身於台北古亭同安街小巷裡的紀州庵,在二○○四年被列為市定古蹟。台北市文化局規畫打造紀州庵舊址為「台北文學森林」,除整建古蹟房舍,還規畫興建新館及綠地,作為小型展館及文學沙龍,提供講座或新書發表會的場地。

 全盛期的紀州庵共有主屋、別館、離屋等建築,主屋曾是作家王文興少年時期的居所,也是小說《家變》的場景,現僅存離屋,但尚未修復完成,目前於離屋旁另建的新館(台北市同安街一○七號)。

 從紀州庵,輻射至廈門街、牯嶺街和師大學區等地,許多文人作家也群聚於此,進行各種創作交流及藝文活動,包括夏濟安、余光中、王文興、林海音、隱地等人。其中與此區最有淵源的當屬王文興,他除在紀州庵度過年少時期,更將紀州庵寫入代表作《家變》成為書中場景,而余光中則不僅寫下「廈門街的小巷纖細而長/用這樣乾淨的麥管吸月光/涼涼的月光/有點薄荷味的/月光」的詩句,也在此區孕育「四個女兒和二十三本書」。

同時,在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許多重要報刊曾在此發行,如《藍星》、《文學雜誌》、《國語日報》、《現代文學》、《臺灣新生報》等;還有純文學、爾雅、洪範等知名的文學出版社錯落於此區;可說是當時台灣文壇及文學發展重鎮。

市定古蹟紀州庵前後歷經三位文化局長的努力,去年在前文化局長現任台北市副市長李永萍爭取下,以擴大內需經費新建紀州庵新館,為文學界人士提供一處可以在此發表新作、與文壇老友相聚談詩論文之處。

新建完成的紀州庵新館,四月二十九日起至八月一日推出「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文化局長謝小韞表示,台北城南留有包括林海音等當代文學作家的身影,期待專為文學打造的紀州庵新館,成為匯聚文學界力量的第一個據點!



身兼作家、編輯、出版人多重身份的林海音,曾是北平第一位從事採訪工作的女記者,所寫的自傳式小說《城南舊事》,獲《亞洲周刊》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林海音雖然是一位女性,但從當年文壇作家朋友尊稱她為「林先生」,可知大家對她的敬重,也因為好熱鬧的她,住家客廳總是高朋滿座,而有「台灣的半個文壇」之譽。

林海音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重要推手,在一九五○年代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時期,她發掘鍾理和、黃春明、七等生、林懷民等優秀寫作人才,許多當年的文壇新秀第一篇作品便是在聯合報副刊登出,而停筆多年的日據時期作家,則在林海音的鼓勵下重啟創作之路;作家林文月也是林海音鼓勵她寫些有趣的文章,改變了她的寫作方式,從慣於嚴肅的論文寫作到完成《京都一年》一書,談及與林海音、齊邦媛、殷張蘭熙維持超過四分之一世紀,每月一次分享彼此新作的聚會,仍懷想不已,她說「會永遠記得海音姐的寬容及鼓勵」。

詩人←弦透露,林良先生曾寫了一首打油詩「這裡拉人一把,那裡拉人一把;這裡放人一馬,那裡放人一馬」作為林海音七十歲生日賀禮,極為貼切。

一九六○年代,林海音又創辦了純文學出版社,支持作家出版優秀文學作品的同時,也提供許多文藝青年閱讀養分,醞釀出一個時代對文學的熱情。

去年八月國立台灣文學館展出「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期間獲得許多迴響,為讓更多北部作家朋友與讀者重溫或認識林海音的一生與成就,紀州庵特別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共同主辦,將展覽精要部分移師到台北,成為專為文學打造的紀州庵新館新建完成後第一場展覽。



川端町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因位在川端(河邊、河岸之意)而得名,約在台北市的南端,緊鄰新店河岸,是當時台北近郊的遊憩場所。

該町範圍約為今中正區的汀州路二段,廈門街,同安街,金門街等。町內有通往市外的川端橋(現中正橋),跨越新店溪,本館與河堤相連,當時的河道可划船,昔日有一津渡,是擺渡郊區至台北府城的交通孔道 。

從捷運古亭站,沿著同安街信步往水源路方向,在同安街底水源路交叉口就可以見到紀州庵,這裡曾經人文薈萃,收藏著台灣現代文學發展的點滴記憶。隱地先生在《漲潮日》裡回憶起在那個所謂「克難」的年代榻榻米;余光中先生說榻榻米是一種「親切的睡覺方式」,晚上舖上被窩榻榻米就是眠床,白天收起被窩,榻榻米就是客廳,唯一的遺憾是「拉門」隔音效果差,他父親半夜吃餅乾的聲音清晰可聞,他只好爬起來寫詩……下雨的時候雨滴敲在日式瓦片上真好聽,雨滴成點狀串成水珠簾真好看…,更是「紀州庵」《家變》作者王文興的少年故居,書中描寫「汀州路上的火車與發光的稻海,窗外底下的大榕樹」,樹,長得真好看……

五月八日下午二時,邀請詩人余光中及小說家王文興,以「巷道的詩,河岸的小說」為題,進行人文對談,細述文學的青春年代、廈門街的巷弄故事、紀州庵昔時傳說、林海音的文學客廳等。詩人與小說家並將於現場朗讀詩作與小說段落。對談活動由康來新主持。



即日起至八月一日(日),「 穿越林間聽海音—林海音文學展」展出內容包括林海音親筆手稿、與作者往來信札、重要文件、出版著作複本;北京城南胡同模型;《城南舊事》廣播劇與生涯紀錄片播放;住家客廳、何凡書房、純文學書屋場景模擬等。

五月十五日及二十九日兩個周六下午二時,展場將播放「國家文藝獎得主紀錄片」,播映包括鍾肇政、楊牧、葉石濤、陳千武等重要作家的珍貴紀錄片。

五月二十三日及六月五日上午十時三十分分別進行一場「城南文學之路導覽」,帶領民眾穿街走巷,遊走於福州街、重慶南路、牯嶺街、廈門街、同安街一帶,盡覽國語日報、林海音與純文學舊址、牯嶺街舊書街、余光中舊居、洪範書店、爾雅出版社等文學地景。

開放時間為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周一及周二休館,相關活動訊息請上網查詢http://blog.xuite.net/wenhsun7

/wenhsun,或電洽(02)2343-3145蔡小姐。


城南檔案

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人成為台灣的新主人。由於舊台北城城內空間有限,日本政府便開始施行都市擴張計畫,拆除台北城的城牆,只留下城門,將台北城的生活範圍往南擴張,西元一九○一年開闢了城南幹道(現在的南海路),並將日本人住宅向南擴展,而城南的位置則被規劃為川端町。

紀州庵檔案

紀州為日本幕府時期紀伊國別稱,現位於日本和歌山縣與三重縣之交。

紀州庵料理亭為日治時期大正年間,日本紀州人士平松家族來台所開設。本店位於當時的艋舺,同安街日式建物應為「紀州庵支店」支店建築物群的一部分,至今仍保存宴會場及局部庭園山石遺跡,同類的建築遺構在台灣已屬罕見,目前建築仍保有「床之間」、「大廣間」、「天花」、「欄間」等原始構造,其屋頂形式與簷廊抬高之構造皆具歷史文化特色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紀州庵就成為日本人離台前的暫時居留所,而平松家族也於此時離開台灣。

在川端町時期,本區的商業型態以「料理」與「花植木」為主,料理屋除紀州庵外,尚有川屋敷、新茶屋、清涼亭、有馬屋支店、樂水、清月、潯陽亭等店。本店為已知八間料理屋中目前僅存者,其建築類型直接表現瑩橋地區休閒文化與特殊的地景風貌,相當具有代表性。

紀州庵見證日治時期台北市南區螢橋新店溪水岸休閒娛樂建築之歷史,表現城市發展史上特殊之地景風貌。戰後本建築由省政府接管作為公家宿舍,有不少文化界人士,如王文興等,在此居住、活動,極具歷史文化意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