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寫一方淨土 第三屆福報文學獎揭曉》舀一瓢清淨水--評審會議紀實(上)

覺梵法師 蔡孟樺/記錄整理 邱麗玥/攝影 |2010.04.01
1706觀看次
字級

編按:春寒料峭時節,福報文學獎得主出爐,正似一股東風,讓人得以在文學魅力中感受陽氣和煦的吹拂。數月來,自公布徵文辦法至截止收件,經初審、複審、決審,三十四位得獎人從數百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無論是以短篇小說、散文或閱讀心得撰寫,在在都用最誠摯、最感性的和煦心念與文筆展現人間的真善美、以文學形式呈現祥和社會的願景、以藝術手法表現文化深化的意義,和《人間福報》一向自我鞭策成為社會的一股清流猁猁「用愛寫一方真善美淨土,創造心環保無污染世界;推動身口意的三好理念,實踐心閱讀的有品運動」相契合。在此向得獎人恭賀,同時希望以文學獎作為引子,號召對社會有理想,對文學、歷史、文化有熱忱,對佛教文化有體悟的作者與讀者們,一起開拓文學天地、深耕心靈福田。

 
三月二十五日午後,在意料外的春寒中,佛光山台北道場五樓《人間福報》會議室卻熱鬧非凡,福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組、散文組及閱讀心得組的決選評審同時沸沸揚揚的進行,偌大的空間裡,因為氣氛熱烈,與戶外的寒涼,形成對比。

《人間福報》社長妙開法師待決審們坐定後,悠然自在的向各位評審致意,接著參與的眾人便分三組專注的展開評審活動。

各組評審一致通過,推舉向陽為「第三屆福報文學獎」總評審,代表於五月七日頒獎典禮上擔任講評。

散文組

票選

向陽認為,本次散文組入圍作品共二十一篇,因獎項僅設六名,若水準不佳,可以從缺,因此不一定投選六篇。三位評審一致同意。經過一輪評選後,統計意見如下:獲三票作品有〈種一畝福田〉、〈我要回家〉、〈回家〉、〈頂針與篦子〉;獲得二票的作品是〈蛭〉;獲一票的作品有〈老鄉見老鄉〉、〈工道〉。



一票作品討論

〈老鄉見老鄉〉

楊照(以下簡稱):選拔此篇,並不特別堅持,當時是著重於本篇的題材可取。尤其本次投稿之作品,題材重覆性相當高,本篇相對之下比較特別,但結尾的打油詩可算敗筆。

廖玉蕙(以下簡稱):本篇比較鬆散,不能確定焦點何在,也不是很特別的經歷,尤不喜篇末的詩。

向陽(以下簡稱):作品寫隨國民黨來台的大陸老兵,回到中國大陸,見到一個不算朋友的警察,彼此的感情互動,整體描述比較平常,當然有親切,但創作顯得束縛。

楊:雖然沒什麼特殊,但很細膩。感覺作品中是寫了一個人到一種年紀,有一件事一直鯁在心中的那種情懷。作者在文中提到過去有人曾對自己很好,但自己並沒有表示感謝,對此一直耿耿於懷,無法原諒自己當時的自私。行文細膩、真切而有厚度,這是為什麼我選它。

向:本篇故事上結構相當完整,文字則比較樸素,也有感情。

〈工道〉

廖:選拔此篇,因對「苦悶」的描寫不錯。然而因強調「飲酒」,與福報文學獎的宗旨似有不符,故可放棄推薦。



二票作品討論

〈蛭〉

廖:看好此篇,因將「抽血」與蛭「吸收別人的不幸」的意象連結,在眾多作品中,顯得比較有層次,非一般尋常故事。而且對醫生、病患家屬、實習醫生、護士等的心態皆有兼顧。並在用字上有雙關的寓意。這篇在我是名次較前的篇章。

向:我的看法與廖接近,在眾多來稿中顯得比較特殊,以實習醫生的醫療經驗,及對病患的關懷和無可奈何,又試圖與「蛭」的動物性結合。但有一小問題,以「蛭」的吸血形象,與醫生救人的意象對照,似乎有點小小的矛盾。

楊:我沒有投此篇,就是因為剛剛向陽提出的問題,作者把「蛭」放在太重的位置。

我並不喜歡散文在結尾說教,而且文中最後一段的說教,似又與「蛭」相反,說「我們甘願如此」,在道德上很是曖昧,如果預期要呈現「水蛭」的文學意象,但實際寫作上卻深度不夠,最後只能說「我們都是好的」,令人不安,有取巧之嫌。要用比較高的難度去經營意象,就要有比較高的本事去推展,不可以偷偷從底下鑽過去。作者想用「蛭」的意象,但卻不能推展到底。

廖:文中提出問題,但沒有克服問題。強調「感受」醫學道路的遙遠,將醫生比為日復一日吸取他人的不幸,繼續服務他人,若末句去掉,仍可切題。但與他篇比較,仍較有特色。



三票作品討論

〈種一畝福田〉

廖:本篇有故事性,在父親去世後,一直覺得父親沒有盡到責任,最後才發現其實父親沒有忘記她。但這樣「苦命媽媽」的題材在這次來稿中有很多,在台灣也很普遍,強調一種「母親神話」,可是它又是確實存在。我覺得以時代的潮流,現在是比較富庶的年代,其實比較希望看到一些比較愉悅的文章,而不是一味無怨無尤的吃苦,老套的東西。我原來有選這一篇,但沒有強烈推薦。

楊:本來要寫「爸爸」,不知不覺就偏向「媽媽」。它要講的是一種「遠方的感情」,用女兒的角度,去重建「父親」這個男人。其實在父親活著的時候並沒有見面,所以是一種空洞的感情,用各種方或去「想像」,當中其實有很高的悲劇性,我其實是從這個角度投它一票。

問題也是一樣,大家寫散文,到最後都要來一段說教,重要的是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對自己交待。到最後一段,去看那一畝福田,用一句「孩子,愛是生命最好的答案」總結,然而文中所寫的那個爸爸,應不會講那樣的話。這種矛盾是個缺點。

向:這篇是故事表現內心對陌生的父親的想念,優點是故事很具體,而且敘述上有類似小說的手法;缺點是已經有點俗,用了一些我們慣用的感恩的方式去套入,缺乏本身對父親的感覺。對陌生的父親,是通過嬸嬸及媽媽來告訴她,其他的都是印象不深刻,在一輩子不曾住過的「家」裡,表示小時已被送走,這樣的感情,很難產生像後文的想法。

〈我要回家〉

廖:我對這篇的印象很深刻,文字敘述娓娓道來,好像沒什麼設計,然而太設計性的東西,讓我們文學獎投稿看多的人反而覺得很煩,本篇反覺是一個很真實的故事。台灣的老人家總是寄望於兒子,但往往女兒才能依靠,這就像在講自家的事。作為父母,好像會覺得責任還是男孩子的事,這是很辛酸的。故事真實而不矯情,令人相信文中提到的事情都是會發生。最後提到女兒的家就是父母的家,這大概是台灣的女兒都想對父母說的,其實跟誰比較親,或誰比較周到,不一定是兒子。雖然本篇缺乏一些文學手法的操作,就是因為沒有,可能更能突顯「福報文學獎」的特色。沒有取巧的文學技巧,而有真摯的感情,呈現當代生活的樣貌。

楊:我原來沒有投本篇。相對來說,本篇在文字和鋪陳上都很流暢,可是這種故事大概我們看太多了,而且寫法類似《讀者文摘》。這種文字最大的困擾是,它有一種你沒辦法抗拒的東西,因為她是「受害者」,可惡的是哥哥嫂嫂,遺棄爸爸媽媽。你不能說這不是真實的,但營造得太明顯了,我覺得在「文學獎」中突顯這樣的意念,還是會有困擾。雖然寫得不錯,但要給它很高的名次,我還是覺得有困難。

向:因為有兩篇〈回家〉,相對於另一篇,我對這一篇的看法與楊照類似。故事雖然象徵了相當多的家庭的老人問題,到底是兒子孝順或是女兒孝順,可以在篇中看到。作為寫作者,描述的這些故事都很真誠,只是文學性比較不強。

〈回家〉

楊:因為有比較,我覺得〈回家〉比〈我要回家〉好很多。因為〈我要回家〉提到的問題很多人寫過,雖然它很真實;〈回家〉的取材相對比較少見,最大的好處是它沒有寫成「母愛偉大」的「範本」,最特殊的是到長大後,看到一個老人,他會去原諒。這樣的「原諒」是很難寫的,有一些細節寫得比〈我要回家〉特殊,如和哥哥互罵,罵得最兇狠時,有一句「你怎麼那樣像爸爸?」類似這樣的呈現手法,相對之下我比較欣賞。

向:這一篇在一般我們看到的散文中,是比較特殊的,其實這樣的狀況,在台灣的家庭中也不少,尤其是比較威權的父親,孩子受不了,妻子(媽媽)要忍耐、有埋怨等等。這篇中要處理的是威權的父親到老年後的種種,加上作為孩子的作者,在回憶中,與目前看到的父親的狀況,內心那種微妙的轉折,寫得相當細膩。

廖:這篇文中有一些動人的地方,如「愈來愈像你媽/你爸」這樣的對話,通常指的是不好的,但在文中媽媽沒有講任何話就走了,而沒有露骨地講「你要原諒」之類的話,是由個人慢慢去體會,這是我覺得不錯的鋪陳。

〈頂針與篦子〉

向:「頂真」與「頂針」是迥異的兩個詞,「頂真」是修辭學的用詞,外婆的「頂針」是縫被子用的,完全搞錯了。

廖:敘述古老縫棉被的技藝,表現對外婆的親情,沒有顯出很悲苦的感覺。我選這篇的原因,是太多篇章都寫悲苦的人生,都慘得不得了,本篇的外婆還有一點人生的趣味。我比較喜歡文學不要那麼悲傷,所以選此篇。

楊:我看本篇,沒有像玉蕙感覺那麼快樂,其實它也有悲苦的地方,九十歲了為什麼還要去看工地?因為想回家,而且因此跌倒。我欣賞的是,看到太多篇都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講完,而本篇比較收斂、含蓄,用「頂針」和「篦子」兩個東西,就把外婆講完,沒有其他太多瑣碎的東西,尤其「篦子」一段很精彩,也是比較快樂的地方。

真的是對照,這篇的收斂、低調,反而令人有更多的感受,使外婆比其他篇章的人物更清楚。最後的結局其實給我很大的震撼,而且在文章中沒有責怪任何人。寫作還是應該有輕描淡寫,只是有些地方的錯誤太粗心了,如「頂針」的錯,是不應該的。

廖:補充一個我所欣賞的地方,就是文中常常會注意到一些細膩之處,如找一找篦子上是否還有外婆留下的白頭髮,感覺相當動人。

向:這一篇通過外婆生活中,尤其晚年常用的頂針和篦子,描述對已過世的外婆的懷念。感情非常內斂,以外婆的遺物,及外婆在使用這些東西時的細節,看出感人之處,這是其優點。缺點則是剛才楊照提到的,有同音異字錯用、誤用的情況。



第二輪投票,決定名次

將入圍七篇作品按積分排列後得到下列結果:首獎〈回家〉,二獎〈頂針與篦子〉,三獎〈蛭〉;佳作三篇分別為〈我要回家〉、〈種一畝福田〉、〈老鄉見老鄉〉。(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