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靜不隨流水轉

文/地兒 圖/梁丹丰 |2009.08.03
3400觀看次
字級



正在書房寫作,文友突然發來訊息:「文學沙龍裡又起戰火了!」去看看,果然如此。起因很簡單,依然是從文學觀點的差異引申到是是非非。

窗外,春雨瀝瀝,潮濕清冽的風越過窗櫺,身心異常清淨、柔軟。起身,立在窗前,遠近的千家燈火沉浸在因雨聲而異常靜謐的夜空裡,天地溫潤如玉。我在想,如此美好的天地中,為何有那麼多人卻懷著懊惱的心,在爭論不休呢?

寂寂無人,只有電腦裡傳來輕輕的歌聲:「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

是齊豫在唱。特別喜歡齊豫信仰佛教後的佛歌,超脫了紅塵的羈絆,如一江春水,將人間的歡欣與清涼,演繹得清雅妙曼。在這靜謐的雨聲裡,更如指尖流淌過的清風,叮咚而過。這是覺悟後的清靜。

小時候,常蹲在蓬門庭院裡,看陽光斑駁的梧桐蔭下的螞蟻。

一隻黑色的小工蟻,晃著觸角,到處巡查,發現了拖不動的食物,慌慌張張回去報信,很快,一隊螞蟻就會列隊從洞穴裡浩浩蕩蕩開往食物所在地。如果是不同巢穴的螞蟻同時發現食物,一場大戰就會展開。很快,螞蟻會成千上百地死亡。

庭院的螞蟻較小,大量死亡的場景並不常見。河堤上的螞蟻要大一倍,放羊時,常會見到無數的螞蟻,橫屍戰場,觸目驚心。大戰的原因,即使我們這些幼童看來,也非常簡單,甚至很可笑。有時,僅僅是為了一塊指甲大的麵包屑,或者一隻死蟑螂腐敗的腿肉。

也許,越是高級的生命,這種紛爭越稠密。有時,很多無所謂的紛爭,常常為了一句話。譬如沙龍裡這場天翻地覆的風波,只因一文友說「作家都是狗。」一個「狗」字,導致了素日和和氣氣的文友反目成仇。

《瑜伽師地論》說,有情的煩惱,來源於遍計所執。遍計所執來源於哪裡?「名言熏習,勢力起故。」名言,是指思想觀念所形成的名詞、概念和觀點,熏習指名詞、概念和觀點對個人的灌輸和體認,形成了習慣性思維。這種習慣性思維又被每個人拿來作為尺,作為「勢」和「力」,量天量地。譬如這場文學觀點、狗與非狗之爭,以及無處不在的執著、貪婪、瞋恨、癡迷,皆由此而生。

如果有更高的生命形態來看人的話,是不是也感到很可笑呢?可惜,人,大多被這個困住了,煩惱一生。真是「笑破肚皮人不識,袋裝塵世幾人知。」

到峨眉山遊覽時,見洪椿坪寺前有副對聯,「意靜不隨流水轉 心閒還笑白雲飛」。立在清風輕拂,白雲繞身的山巔,一瞬間,煩惱都盡了。真正解脫的人,脫離了名相和分別的舒展、自如,大概如此吧。



「意靜不隨流水轉 心閒還笑白雲飛」。

但真正解脫,又談何容易。

人一生下來,就有了我的觀念。緊緊地抓住了「我」,一切從「我」出發。

女兒出生後,大方可喜,一歲多時,卻不肯把玩具跟其他小朋友分享了。做兒童教育的同行告訴我:「小孩子有個階段就是這樣,特別自私,那是『我』的意識萌動了。」按佛教心理學的觀點,是第六意識開始起作用後,「我執」受後天的薰陶強化了。

修行者,就從此著手,練習定力,從管住起心動念、不起計較分別開始,熏修、淨化第六意識,進而,轉變第七識和第八識,轉煩惱為菩提,成為無執、隨緣、快樂、脫離輪迴束縛的人。



這些意念的種子,一旦有機緣成長,誰能保障,它們不會演變成罪障呢?

忽然想起了百草霜的舊事。

剛從醫校畢業時,姪子病了。父親悄悄把灶臺上的鐵鍋拿來,蹲在桐樹蔭裡,用瓦片嚓嚓地刮鍋底厚厚的灰,團成丸藥,哄小姪子吃。病很快好了。

父親見我吃驚,笑道,這就是「百草霜」。各類草木整天熏鍋底,鍋底的灰就成了草木的精華,難得的中藥材。又拿出厚厚的《本草綱目》,指給我看。

有次,我正要如法炮製,父親從田裡回來了,制止了我。說,前幾天,鄰居辦喜事,你大哥把這個鍋借給了鄰居,用了兩天,他家燒的是煙煤,煤熏過的灰,不是正經藥物,反倒要壞事。

拿著那些灰,我癡了半晌。

真正的良醫,是多麼細緻啊。

真正的聖賢,也都是異常細緻的人。

佛陀在《吉祥經》中,告誡渴求得到吉祥幸福的人說:

勿近愚癡人,應與智者交,

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

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

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

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幫助眾親眷,

行為無瑕疵,是為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

美德堅不移,是為最吉祥。

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

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

……

孔子也告誡過弟子同樣的道理,並詩意地說,與善人交往,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

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熏修」。

據說,菩薩雖和光同塵,內心卻很謹慎,守的是心戒。譬如寫文章,若成了為求成名,談論時,若自贊毀他,就已經犯了貪瞋戒了。這樣做的目的,依然是為了護心,熏修出一顆慈祥柔軟的心。

依靠細緻的熏修,葉小鸞(註)才成就了自己,證得羅漢果,生死自在。史載她「臨終略無惛迷之色,星眸炯炯,念佛之聲,明朗清澈,須臾而逝。(入滅後)七日方入殮。雖芳容消瘦已甚,面光猶雪,唇紅如故。」

我想,即使不信佛道,但只要時時精細地反省、管理自我,不惱眾生,不怨環境,達到意靜不隨流水轉,從而盡享「石徑春風長綠苔」的閒淡光陰,總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在愁中即惱中,要自在的多吧。

註:晚明才女,工詩詞,著有《疏香閣遺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