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感悟成長

 |2008.10.26
647觀看次
字級

為什麼我們要閱讀經典?在經典中,如何去感悟生命的成長?經典不簡簡單單,經典是那些不曾遠離我們,生命的、樸素的言論,經典從來不是從外在給我們一種知識的灌輸,而是從內心完成一種情懷的喚醒。

士 不可不弘毅

我覺得中國的儒家是我們生活的一片土地,因為生而為人,首先要腳踩大地,儒家的精神就是進入群體、融進社會完成規則的認同,和大家的人際和諧,儒家講得是在這個世界上的,擔當、責任和奉獻,所以儒家的精神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個知識分子、讀過點書的人都可以進入這個階層,不能沒有一種遠大的,堅強的、剛毅的情懷志向,因為「任重而道遠」。任有多重呢?仁以為己任,以仁愛天下作為自己的責任,能不重乎!路有多遠呢?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也就是說有生之年一息尚存,就要鍥而不捨的作下去,這條路難道還不遠嗎?這就是儒家的擔當。

儒家講的是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它崇尚的是人心中的大志與信念,孔子的學生子路求教老師作政治要有那些條件,孔子說有三點就夠了,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足兵要保護國家,足食要有物質基礎,民信之矣,老百姓要有信念;學生又問「此其三必去其一」,去什麼呢?老師說那就不要國家兵力了;學生再問「此其二必去其一」,老師說去食,連物質基礎都不要了,要留下「信」。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也就是說沒了兵沒了食,人無非就是一死,只有這個信字不能少,這就是儒家的基本態度,它講究仁愛天下,推己及人,就是說我們先要入世,為他人、為社會,要有這樣的認同和角色擔當。

乘物 心遊萬仞

那麼道家是什麼?道家就是一片天空,莊子有一句話叫作「乘物以遊心」就是搭乘世間萬物以遊心;也就是說世間萬事萬物皆為乘物,最後心遊萬仞。人的生命有時候很渺小,但有的時候非常強大,翻開莊子的〈逍遙遊〉,看他所描述的那個遼闊的境界,不令我們心馳神往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心胸大小有天壤之別,人心中只有土地是不夠的,要有天空,因為只有這種蒼天之志,乘物遊心,靈魂才飛揚。這一天一地,就是中國人通常想講的儒道兼濟。

那麼儒道之間是什麼?在天地之中獨立人,也就是說天、地、人是為三才,中國人認為宇宙的精華就是天、地、人,在我看來儒給了我們地,入世讓我們的生命自我實現,道給了我們天,出世讓我們的生命在實現之後完成超越。

那麼佛給了我們什麼呢?就是心靈的覺悟。真正的覺悟就是「見我心」,在今天想瞭解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信息,上網都可以搜得到,但是再發達的高科技,唯獨沒有一個心靈的搜索引擎可以反視內心,物質越發達心靈越遮蔽,越多元的選擇,人越迷茫和困頓,可能跟上了潮流但最終是丟了自我,所以在我看來,天、地、人其實就是在儒、道、釋這樣的一種精神光芒指引下,去完成生命人格的注腳。

所以我用我自己的心去親近經典,在經典中獲得一種生命柔韌的力量,特別是在苦難來臨的時候,讓我們更信任人性、相信心靈無疆,這就是閱讀經典的目的是感悟成長,成長不是獨屬於孩子,一個人只要還活著就在成長。

編按:2003年10月,星雲大師應邀出席鑑真東渡日本1250周年紀念活動,有鑑於揚州是鑑真大師東渡的始發地,乃發心捐建「鑑真圖書館」。鑑真圖書館座落揚州大明寺院內,2005年6月5日破土動工,歷時兩年半建設而成。2008年元旦起,於此開設的「揚州講壇」在當地已形成一股聽講風潮,一票難求。 本報特與人間衛視同步刊登當周播出的講學內容,以饗讀者。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副院長。近年來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文化視點》欄目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啟動了經典中的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廣泛影響。作品《于丹〈論語〉心得》一年內便售出400餘萬冊,中文繁體版、英文版、韓文版、日文版已在世界各地發行。

地點:揚州鑑真圖書館
主講:于丹
日期:2008.06.07

盤古 開天闢地

說到天地人的關係,中國有一個很古老的創世神話「盤古開天闢地」,《三五歷紀》講到盤古怎麼開天闢地。西方世界是崇尚突變,東方文化崇尚漸變,是一種和諧從容的漸生漸長。《三五歷紀》上記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在其中。它們就逐漸成長,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人長得速度一點不比天地慢!我們都說天高地闊,覺得人渺小,只要跟著它成長就不渺小,而且會通靈天地精華。盤古的「一日九變」,就是要人心有種種的變化,生命時刻跟著天和地一塊長。

長了一萬八千歲是什麼樣子?天數極高,地數極厚,而盤古極長,最後什麼樣子呢?《三五歷記》上有六個字叫作「神於天,聖於地」,大家都聽說過神聖這個詞,它不是一個層次,「聖於地」就像儒家在大地上作一個聖賢,奉獻自己;「神於天」就很接近於道家,在天空上神思遨遊生命舒展;假如一個人在大地上成為聖賢,那麼他就會為世界、社會有所擔當,但一個人成為神仙,他的生命就有一種自覺的飛揚,他就可以不失卻自我。

「神於天,聖於地」的人,有鯤鵬之志,不僅在人世間來看生命,還能自宇宙視點看見永恆,就會知道這個世界可以有無垠的遼闊,當有這種遼闊的使命,就不會被小事困擾。在我看來經典的閱讀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成就生命大格局。

樸素 遼闊生命

怎樣能讓生命境界真正遼闊起來?我想經典裡面會給我們一些樸素的道理。說到儒家,很多人都覺得《論語》難懂,兩千多年的東西,年代如此久遠,而且裡面有很多是當時的宗法社會的禮制,它還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我想,每個人活在當下,用自己的生命去激活經典,你會找到那些樸素而永恆的道理。比如說孔子的學生曾經問「怎麼作個君子」,孔子的回答只有四個字「不憂、不懼」,也就是說一個人沒那麼多的憂傷、沒那麼深的恐懼,他的心就是一種坦然君子。司馬牛聽了不以為然,他說難道不需要為家國作點貢獻,光是個想法那叫君子啊!孔子又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一天下來,想想自己的行為覺得上不愧於天,下不怍於人,凡事坦坦蕩蕩,內心了無愧疚,哪來那麼多憂思、恐懼呢?這就叫「內省不疚,何憂何懼」。

儒家思想不僅給我們遠大理想,還給了我們從腳下抵達理想一的些樸素道路。

聖賢 理想人格

聖賢的人格理想會有多大呢?離我們遙遠嗎?孔子淡淡說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三句話。

孝敬是內有敬,外才有孝,一個人內心的敬意,會決定他的孝心,這就是孔子說的「不敬,何以別乎」,我們今天要沉下心來才能看見生命的敬意,在現在這樣一個喧囂的世界裡,我們已經有多久淡忘了對他人的敬重,和自己生命的尊嚴。比如對父母,孔子說了兩個非常簡單的字「色難」,孝,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這比什麼都孝。孔子說如果沒個好臉色,「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是不夠的。老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要看有沒有一顆心,外在的行跡算不得孝。

但我們的悲哀就在於今天孔子認為最低標準的事,我們當成最高標準了;所以要想一想為什麼聖人會把「老者安之」當理想,就因為難,看起來樸素的東西知易行難。

我總覺得現代人有很多事情作反了,孔子說一個人的人格成長大概有三個階段,第一段叫「入則孝,出則悌」,接下來是「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第三段很有意思「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麼簡單的三段,我們今天剛好是倒著走的,人家行有餘力才敢作的事,那我們的孩子可不是,一開始就學到最遠的地方,失去了起點嘛!所以我說《論語》上的東西會給我們一個參照性。

《論語》裡面還有一句關於孝的話,天下為人兒女者都應該記住,很樸素簡單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對父母是不能賒帳的,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深沉的悲哀就叫作「子欲養而親不待」,年華是不等待的。

五者 行於天下

孔子說五者行於天下,仁愛就作到了,哪五者呢?就是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對他人恭敬就保有尊嚴;寬則得眾,對他人越寬容,就能得到眾人的愛戴;信則人任,守信用就能夠得到職業生涯的提升;敏則有功,用智慧去提升效率;惠則足以使人有恩惠之心才能夠,調動得了團隊積極性。

離今天很遠嗎?我想儒者的風範有的時候就在普通人的心中我們還是能夠看到,當代的一些大儒,他們怎麼含蓄蘊藉的在作人,從當代一些鴻儒身上我們能找到一些方式,他們待人可以說恭、寬、信、敏、惠都在風範裡面。

這顆心怎麼才能大起來呢,就是用智慧,因為智者可以不惑。學生問老師什麼叫仁,孔子的回答說「愛人」,問什麼叫智,孔子的回答還是兩個字「知人」,就是好好的知道人、瞭解人,瞭解他人以後才不會迷惑。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大智慧,不是瞭解天體、物理,懂得生物、化學,而是能夠順著人心上的每道紋路走進他隱密的歡喜和憂傷,去放大生命真誠的願望。

比「愛」更重要的是「懂」,張愛玲一句話說得好,她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是種深刻的洞悉,是種深刻的懂得,懂得之後才包容,這就是孔子說的知人。

三德 處世之道

為什麼視仁、智、勇為君子三德呢?是因為仁者以無憂的胸懷去包容,智者以清明的理性去判斷,而勇者磊落光明的坦蕩永恆的面對各種可能的風險,這就是孔子說連他都作不到的三道德,是儒家的基本處世之道,這不就是我們的現實生活?那為什麼還要有點道家的態度呢?儒家教了我們一種深刻的入世,但有的時候要有一點出世之心。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他說天地之間真正的大美就是早晨流雲、晚上暮靄在天空的幻化,清風明月、鳥鳴泉響是為天籟,這些大美不言,需要我們用心傾聽,把自己融進去,如果不融合在自然裡,失去的不光是審美,也是生命的品質。莊子說「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智者不言,道家的境界是緘默的,像一個智者恆定的微笑讓你真正去體會,莊子說那個境界叫作「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蘇東坡大家都熟悉的,他從心裡走過儒、道、釋三家,只要提起蘇東坡這三個字中國人就會露出會心的微笑,林語堂先生稱蘇東坡為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也就是說,我們生命中能有一種樂觀,它不因為苦難、困頓而被剝奪,也不因為死亡而從你的身上消失。

回顧中國歷史,總是一些大家能夠完成生命中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才是大境界,這個人才能有天地之間那種磊落的格局。李白高興的時候會說「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不得意的時候他會說「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你看這個人悲也千古、樂也千古,想上天就可以跟太白山說「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李白的格局有多大,這就是人的精神氣象,一個人是可以用精神氣慨去改變天地的,只有那些能把儒、道、釋,融合在生命裡的人可以這樣。我覺得閱讀經典就是面對這樣的一個目標,每一個人找到自己的人生。



悆「揚州講壇」人間衛視播出時間:每周六、日上午8時播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