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保養小百科 拆解不安與憂鬱 做情緒主人

文/潘序彊 |2016.12.27
818觀看次
字級

人在情緒發生時,往往像是在腦中「趴」的一聲令人難以招架,馬上陷入情緒的漩渦。有時我們不了解自己何謂哀傷,偶爾也不清楚自己憤怒,時間久了人們對於自己開始認定為「情緒化、愛生氣、容易憂鬱」的人,也因這種標籤化而貶低自我價值的珍貴與獨特性,當人進入到這種惡性循環過後,就更加難以分辨何謂情緒,何謂情緒的根源。

在心理學中把此解釋為「勢不可擋的」(overwhelming),在輔導過程中要學習的就是逐步找尋情緒的根源,人往往是在面對刺激過後,產生認知想法上的解釋,進而衍生出不同的情緒種類,如:今天小明在走廊上遇到好友阿虎,跟他打聲招呼,結果對方卻頭也不回的走過,若小明此時心中想「可惡,阿虎是跩什麼跩」,往後衍生出的情緒可能屬於「憤怒、不安」類型;但若他心中出現的想法是「我是不是哪裡得罪他導致他不想理我」,則可能就衍生出「憂鬱、反芻性思考」。同樣的事件刺激,若當下個體擁有不同的解釋,也就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如何找到適當的情緒因應處理,則是下一階段的議題。

對於不同的想法,在認知改變的技巧上也有所不同。心理學將各種想法歸類,大致有「個人化」、「兩極化」、「災難化」、「過度類推」、「讀心術」等分類。而重新歸因則是認知想法的調整中很重要的一環,由上述的例子,第一種想法偏向「過度類推」,可找尋證據來驗證此想法的可能性;第二種則屬於「讀心術」或「個人化」的類型,能透過將想法與對方溝通,來驗證自己想法的真實性。如何找出情緒上根源,並且調整想法上不安,這是情緒處理最完善的方式。

至此,有些人可能會質疑此方式的有效性,是否單純以理性方式就能處理感性的成分,但有另一派學者則提到此方式的效果部分來自於透過想法的調整,人們擁有短暫的時間可以隔離情緒的侵擾,至少讓自己在當下舒緩一些。然後再以具適應的想法讓自己處於正向的狀態,進而處理原先較嚴重的情緒侵擾。我們常說,人們擁有理性與感性的交織,這套於此篇文章的內容,則可以理解感性與理性的完美平衡,就是人們處於對生活、對自我最適應的方式,並時刻告訴自己「我要做情緒的主人」。

(作者為阮綜合醫院

身心內科臨床心理師 )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