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哆!哆!哆! 三代木魚之家 經典傳世 曹麗蕙 |2019.11.14 語音朗讀 1115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走過三代傳承的「禾豐工藝木魚有限公司」至今已製作超過十萬顆木魚。 圖/記者曹麗蕙 張平見、張華龍父子對木魚有深厚情感,攜手為木魚產業打拚。圖/記者曹麗蕙 影片來源:Youtube/影巷26號 授權使用/「心的引領者」-專訪木魚工藝 【記者曹麗蕙苗栗報導】一踏進位於通霄的木魚工廠,映入眼簾的是老藝師們各司其職,有人用仿模機磨出粗胚形狀,有人拿著器具挖洞,另一邊則有老師傅手持雕刻刀細膩雕出龍魚圖紋,他們一刀一槌刻畫著莊嚴法器,盼助修行者在每一槌的梵音聲響中,精進佛法。 禾豐工藝木魚有限公司負責人張華龍手持木槌「哆!哆!哆!」,邊敲擊調完音的成品,邊側耳聆聽它發出的聲響,滿意道:「好的木魚聲音能攝受人心,領眾專注念佛,達到心靈上的平和寧靜。」 圖說:走過三代傳承的「禾豐工藝木魚有限公司」至今已製作超過十萬顆木魚。圖/記者曹麗蕙 木魚養大 26歲接班回饋 「禾豐」從張華龍爺爺算起,已是歷經一甲子、三代傳承的木雕工藝廠,第二代張平見於一九七六年開始專攻木魚製作,主要外銷日本;十八年前張華龍回鄉接手木魚工廠,「是父母與木魚養大我的」,當時二十六歲的他十分感恩,決定奉獻自己給伴他成長的木魚。 木魚是佛門重要的法器,體內挖空,魚口出音,僧信二眾常擊節木魚誦經修行,取魚形是勉勵大家修行時,要學習魚「畫夜不合目」,為法忘軀、精進不懈。張華龍分享,宋代木魚稱為魚梆或魚鼓,掛於齋堂上傳聲集眾,到了明代才出現魚身圓形的「彌團形」造型,而其上的雕刻以龍、魚紋圖騰為主,除了精進、吉祥涵意,也帶有魚躍龍門、化凡轉聖的隱喻。 圖說:七十四歲的張平見,本身也實踐木魚精進意涵,直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把握當下,今天一定會比前一天進步!」,圖為他手持器具,進行挖洞工序。圖/記者曹麗蕙 22道工序 調音功力最難 張華龍表示,好的木魚聲響其實因人而異,「每人相應的木魚聲不同」,但在寺院道場中傳聲要洪亮悠長,讓聞者「悅耳、舒服」,尤其在法會誦經中,更要起領眾作用,「敲木魚並非只是行禮如儀,希望在每一記木魚聲響中,能幫助修行者攝心一處,把心安住在木魚聲音上,進而有所感悟、突破。」 木魚常取材自樟木、欅木、黃檀木等,工序從原木裁切、仿模機成形、開口挖洞、表面磨平、畫線雕刻、挖音箱、陰乾靜置、調音等共二十二道工序,「因木材含油含水,需自然陰乾揮發,讓毛細孔縮小,木質才會結實,聲音才會洪亮」張華龍表示,製作加上靜置時間,少則要三個月,多則要五年才算完工。 圖說:來到禾豐工藝木魚有限公司,可以看到許多老藝師各司其職,用心在不同工序中,圖為藝師一刀一畫細心雕刻。圖/記者曹麗蕙 「調音」是當中最難工序,也最看得出師傅功力。張華龍直言:「全球木魚調音師不超過二十位,主要分布在台灣、中國大陸和日本」。由父親張平見引進門,習得調音技藝,再加自己努力修藝的張華龍,現今身負調音的重責大任,他強調,「木魚要做出聲音不難,難的是無論高、中、低音都必須能調出悅耳聲音。」因此他常會拿著工具調整木魚開口大小的深淺厚薄,找出最佳共鳴音質。 圖說:四十四歲的張華龍認為「好的木魚聲音能攝受人心,達到心靈上的平和寧靜。」圖/記者曹麗蕙 他認為每顆木魚都像是人,必須「因材施教」,讓每顆木魚都能「適性發展」,「每顆木魚材質不同、音箱構造與乾燥時間不一,必須針對它們當下的條件、特質,調出最適合的聲音」,他滿足笑說:「每當我做到歡喜、好聽的聲音,內心中真的會很開心,那種喜悅絕非金錢可比擬!」 有個夢想 提升木魚地位 然而,對張華龍來說,他內心還有一個夢想,就是提升木魚地位。他說,「木魚看似簡單樸實,多是躺著被敲擊,所以在眾人眼中常被忽略」,他為木魚深感不平,直言「木魚一點也不簡單,不僅製作上需二十二道手工工序,本身也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與藝術意涵,值得大家重新認識。」 張華龍細數,除了弘揚佛教上的教化意義,讓人看到木魚能心生精進之心,木魚在不同文化也具不同功用,例如日本人往生時,會請出家人誦經超渡,之後木魚會隨往生者一起火化,像是承載最後一哩路的祝福。此外,木魚精美的雕刻也展現出工藝之美。 他幽幽嘆道:「老藝師逐漸凋零,木魚藝師地位不受重視,新生代看不到前景、習藝後又不見得能溫飽,投入傳承者已愈來愈少」,對木魚有濃厚情感的他,深深企盼透過發揚木魚的文化內涵,能讓更多人體會木魚之美,進而讓日落西山的木魚產業,有朝一日能再現曙光。 圖說:張華龍介紹目前工廠最大的木魚,取材樟木,寬約三呎半。圖/記者曹麗蕙 前一篇文章 12月6日啟用 桃機新塔台 模擬駱駝入跑道、下雪 下一篇文章 肯亞社企創辦人 返鄉被沙灘垃圾嚇到 決心時尚減塑 生態殺手廢拖鞋 藝起救地球 熱門新聞 01秋節送暖 佛光人進光復祝福2025.10.0902三好校園化身賑災物資中心 菲師生協助包裝2025.10.0903VEGRUN正念路跑 法寶寺攜手竹市府2025.10.0904三代喜同堂 永和學舍重陽敬老2025.10.0805自由女神與超級月亮2025.10.0806陳俊吉將繁花變佛身 法寶寺膠彩佛畫個展2025.10.0807諾貝爾物理獎 英法美3學者共享2025.10.0808【佛門攬勝】中川第一禪林:四川綿陽聖水寺2025.10.0809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師與禪詩 6-62025.10.0810連40天超種亮紅燈 高麗菜價恐跌2025.10.0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足球場成教室 貧童踢出希望川普將訪埃及 尋求國際支持加薩和平計畫貿易戰再起 美加徵中100%關稅諾貝爾和平獎 馬查多獲殊榮國慶煙火在南投 七彩水墨輝映諾貝爾文學獎 匈牙利卡勒斯納霍凱摘桂冠 作者其他文章建築的恐懼與療癒 新北美術館展出 八重軸心 展現製造實力金鐘60/60特展 重溫經典娛樂記憶一頁千金 故宮展出98部宋版書黑猩猩之母珍古德辭世 享耆壽91歲故宮攜仁海宮 推郎世寧數位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