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導致情感淡漠 易與憂鬱混淆

陳玲芳 |2019.09.17
1256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九月是國際失智月,隨著此議題的防治宣導,愈來愈多民眾對憂鬱症及失智症的差異有所關注。不過,根據一篇今年七月發表於《神經科學》的研究指出,「情感淡漠」是失智症最常見的症狀,比記憶流失的影響更大;然而,它在研究和照顧上,卻常被忽略。有四成五的失智症患者,會出現「情感淡漠」現象。

由英國艾克斯特大學所進行研究,研究者將來自二十項世代研究,共四千三百二十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了解「情感淡漠」隨著時間發展的流行率。研究指出,情感淡漠是常見的失智症狀,患者會呈現缺乏興趣和情緒,但與憂鬱不同。因為對環境產生的干擾較少,因此經常被忽略。

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說,「情感淡漠」與「憂鬱」的表現有部分相似,但情感淡漠不會出現悲傷情緒與負面思考。情感淡漠與大腦前額葉功能失調有關,常見於大腦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症、或慢性精神病,若發現家中長輩持續出現情感淡漠現象,應求助專家診察是否有腦部疾患。

他提醒,「情感淡漠」雖然對照顧者的衝擊沒有幻覺、妄想、衝動失控行為來得大,但仍會造成照顧者的困擾,甚至誤以為個案是「懶惰」或「故意」。他呼籲,目前「情感淡漠」尚無有效的治療,需要家屬或照顧者有更多的認識與體諒。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情感淡漠有可能會加速認知功能的衰退、提升死亡率,對家庭帶來影響;親友應避免因對方反應而有負面聯想,如誤以為對方不喜歡自己或故意找碴,了解他是因為疾病才會對人不打招呼、不理不睬等,應以平常心看待,並不厭其煩地給予關懷。

她提醒,當感覺到身旁親友開始變冷漠,跟他講話明明有聽到卻沒反應、對本來感興趣的事物不再有興趣,都是覺察及辨識「情感淡漠」的指標,尤其高齡者容易被誤以為是「老化」現象而被忽略,當確認對方並不是沒有接收到訊息而是「無法反應」時,應更積極看待,並進一步確認是否因疾病所引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