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4金剛經講話】金剛經講話第一 真實信心世間稀有分第六(1)

星雲大師 |2019.07.21
1817觀看次
字級
舍衛城神變圖/約一○○年/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正確信仰 達到生命圓滿解脫

「實信」,就是正確及堅固不壞之淨信,

也就是正確的信仰,相信我們所依的正道法諦,能讓我們達到生命圓滿解脫的境界。

我們究竟要信仰什麼?即信實、信德、信能。

譯文

須菩須又問道:「佛陀!後世的眾生,聽聞您今日所說的微妙言說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起真實的信心呢?」

佛陀回答須菩提說:「不要這樣懷疑。在我滅度後的第五個五百年,雖離佛世已遠,若有持守戒律、廣修福德的人,能從這些言說章句中,體悟無住的實相般若妙義,而生出難得的真實信心,應當知道,這些人不止曾經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處培植過善根,其實他們已從多生多劫來,奉事無量千萬諸佛,種植難以數計的諸多善根,現世聞說大乘無住的般若真理,乃至只是一念之間生起清淨信心的人,須菩提!對於這些善根眾生,如來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的,他們能得到無量的福德。

「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這些善根眾生,不再妄執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對待分別,不會執著有為的生滅相,也不會執著無為的空寂相。心無所住,而修無相之行,故獲功德廣大。

「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眾生一念心,於相上有所取著,就會落於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對待分別中。同樣地,若眾生執著種種法相,即於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有所取著。又若執著非法相,則同樣地也會落於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對待分別中。因為取法則滯於有,以為有實有的生滅法相可得;取非法則泥於空,以為有空寂的非法相可證,不能與正確的實相真理相契,所以法相與非法相都不該執取。

「因為這樣的緣故,如來常說:『你們諸位比丘!應當知曉我所說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達彼岸之後,即應棄舟登岸,不可再揹舟不捨。』所以,未悟道時,須依法修持,悟道後就不該執著於法,至於那偏執於非法的妄心,更是應當捨去。」

原典

正信希有分第六①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②,生實信③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④,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⑤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⑥。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⑦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講話

第三分要我們「離相度生」,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第四分則是強調「無住行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第五分要我們明白「諸相非相」,從佛應現的化身、報身是虛妄相,徹見無相湛然的法身如來。

從第三分到第五分,旨在掃蕩我們對有相、有住的妄想執著,但佛陀又恐吾人因而轉執一切皆無,墮入斷滅見、惡取空。因此,在第六分中,佛陀以真實信心、持戒修福來鼓勵我們,引導我們踏入般若門檻。第六分的思想脈絡,我分四點來闡述。
一、持戒修福,入般若門。
二、生實信種,萬億善根。
三、心不取法,相非法相。
四、佛陀說法,借筏度岸。

一、持戒修福,入般若門

須菩提聽聞「離相度生」、「無住行施」、「諸相非相」的微妙法義後,心中生起疑惑及憂慮,擔心對此甚深玄義有人能夠信解不疑嗎?有人能受持奉行嗎?於是,須菩提向佛陀發問:「世尊!若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否?」

「實信」,就是正確及堅固不壞之淨信,也就是正確的信仰,相信我們所依的正道法諦,能讓我們達到生命圓滿解脫的境界。這個「信」,有很多的層次,比如:「迷信」,信有鬼神會降災賜福,信有神靈可以主宰我們的命運;「邪信」,貪恣現世欲樂,以為在色聲香味觸中努力追取,就能為我們帶來永恆的幸福,不相信有因果業報、有前生來世、有凡夫聖人。迷信還不可怕,因為心中有個神祇偶像可以軌範身心,還不敢胡作非為;邪信就可能深陷斷滅見,善根不具,犯諸禁戒,對正法三寶功德無法信受,過患無窮。佛陀教導我們的是要「正信」。

我們究竟要信仰什麼?什麼樣的標準才具備正信的條件?

(一)信實:信有真實歷史的。如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他於印度降生、成道、教化、涅槃,是有家族系譜可尋,有真人實事的,並不是憑空捏造的。神,是人創的;佛,是自己修來的。所有宗教,都沒有辦法使人能成為其最高的神,但佛教說人人皆能成佛。

(二)信德:信有圓滿道德的。我們信仰的對象,道德要像白蓮清淨,已斷盡貪欲、瞋恚、愚痴的染汙,可以做為我們人格道德學習的典範。

(三)信能:信有超越能力的。信仰的對象,他自身已能超越內心的痛苦煩惱,並且有能力幫助我們超越,給予我們身心安穩的力量。

要信仰確實存在者,要信仰道德清淨者,要信仰具有拔苦予樂的能力者。一般人都有自己執著的信仰,有人信仰愛情的神奇,有人信仰金錢的萬能,有人信仰權勢的力量,有人信仰地位的尊貴,這種充滿危脆不安的信仰,就像寫在沙灘上的字,隨時有被無常的潮汐給淹沒的危險。就拿金錢來說,積集再多的財富,你抵擋得住大水、大火、盜賊、貪官汙吏、不肖兒女的奪取和敗壞嗎?因此,這種信仰不合乎究竟,真理應該具有「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恆如此」等要件,如經典上說:「恩愛無常,合會當離,身非己有,命不久長。」凡此即吻合佛陀所說的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為真理。

而要圓滿萬德莊嚴的華果,必須要有因地上精勤的耕耘。所以佛陀告訴須菩提:「如來滅後後五百歲,離佛世已遠,但只要有持戒、修福者,就能對《金剛經》生起真實的信心。」

什麼是「持戒、修福」呢?持戒者即諸惡莫作,修福者即眾善奉行。持戒三學通攝,修福則六度全包。持戒之外,佛陀教導我們修福才能開啟智慧,切勿因修學般若空慧,就否定世間善行的價值,要知道,福德資糧能資助智慧的開發。

在《增一阿含經》中,迦葉尊者曾問阿難:「什麼樣的經偈能生三十七道品和一切善法?」
阿難便說此偈: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此偈涵蓋四阿含經,總括諸佛之教。諸惡莫作,是諸法本,能生出一切善法。什麼緣故呢?因為諸惡莫作,能受持戒法不犯,身口意清白無染。眾善奉行,則心意不貪、不瞋、不痴,能清淨柔軟。而自淨其意,即除邪見顛倒,去愚惑想,自然能具足諸佛之教。如經中接續所說:「迦葉!戒清淨者,意豈不淨乎?意清淨者,則不顛倒;以無顛倒,愚惑想滅,諸三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以成道果,豈非諸法乎?」我們千萬不要輕忽小戒微福,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都是從不輕不捨任一細行功德所累積成就的。我們從佛陀的事蹟來看,他為病比丘澡浴淨身,清理修復朽壞的門板,為阿那律穿針引線等,就如同佛陀對阿那律說的偈語:
世間所有力,遊在天人中;
福力最為勝,由福成佛道。

持戒,令我們防非止惡,調御六根煩惱的盜賊;修福,則是積極去資助別人,給予眾生種種方便。由於持戒,我們心中存有對一切眾生生命和尊嚴的尊重,有拔除眾生苦難的悲憫之情,因此不給予一切眾生任何的毀傷;由於修福,我們不吝給予眾生各種安穩的快樂。如此,身口意清淨調和,自然能速入般若門檻。

二、生實信種,萬億善根

《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在前文我們釐清正信的條件要合乎信實、信德、信能;信仰的真理應契合佛陀的三法印,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信」的功德。經文中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為什麼一念淨信有如此大的福德?於《金剛經解義》中,六祖惠能大師談到「信」的功德。
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
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
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
信自身中,佛性本來清淨,無有染汙,與諸佛性平等無二;
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信一切眾生盡能成佛,是名清淨信心也。

註釋

①本分旨在顯真空第一諦,說明因修要無住,果證要無得,方為無依無得的實相般若。這種甚深妙法自然不易令人生起實信。謂實信者,是必須由智慧了達無所得法,修無所得行,證無所得果,無修而修,無證而證,然後才圓滿了徹的,所以是稀有難得的。

②言說章句:指「度生要無我,布施要無相,修行要無修,證悟要無證」等真理。

③信:必須具備信實、信德、信能三條件。

④善根:「根」,有生長之義。善根即是可生眾善之根。無貪、無瞋、無痴,名「三善根」;若依本經,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是萬善之根。

⑤淨信:即是「不起有為見,不作無為解,真俗一齊捐,聖凡悉平等」,相信自身中有本來的佛性,沒有染汙,與諸佛是平等無二的信念。

⑥法相、非法相:「法相」,通常指執著組成「我」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為實有,是一種「有病」;「非法相」,則指執著諸法皆空,是一種「空病」。

⑦筏喻:筏是用竹子或木頭作成的小舟,以之譬喻佛法能將吾人從生死的此岸渡至涅槃彼岸。本經則舉「筏喻」來提醒修道者,對於佛陀所說的一切方便法門,只可視為渡筏,一登彼岸,即應放下,不可再執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