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38】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127

星雲大師 |2019.07.04
3502觀看次
字級
信仰如同我們的家。 家,使我們的生命有所依靠。圖/普存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3

如何幫助病人安定身心

【問】人在生病時身心特別脆弱,這時往往比較容易對宗教產生信仰。請問大師,如何幫助病人藉助信仰來安定身心?甚至如何探病才是如法?

【答】人,只要有生死問題,就需要佛教,尤其有病的人,更容易接受信仰。多年前,香港有一位有名的書畫收藏家高嶺梅先生,在他81歲高齡的時候因病住院。期間他透過家人電話聯絡,希望我能到香港為他主持皈依三寶儀式。然而當時因為我的行程已經排滿,一時之間無法抽空前往,於是我採取權宜之計,以越洋電話為高老先生在病床上作了一次皈依。
高老先生雖然一直到人生最後才想要皈依佛教,時間上是稍嫌遲了一點,但也可見人生到了最後,都很希望知道自己未來的去處。另外,鑽研大乘佛法,對華嚴哲學多所貢獻的一代文哲方東美教授,到了晚年也選擇皈依承天寺的廣欽老和尚。由此可知,人的智慧再高,最後還是需要尋求佛法的信仰。
信仰是人生終極的追求,沒有信仰,生命就沒有依歸。中日甲午戰後,日本外相陸奧宗光代表日方到中國來訂立馬關條約。正要出發時,女兒不幸染病在身,他囑咐家人,沒有重大的事故就不必通信。正當和約簽訂到緊要關頭時,家書來了,說女兒病況嚴重,希望見父親最後一面。
首相伊藤博文安慰他:「你放心回去好了,這裡的一切我來負責處理。」陸奧宗光於是披星戴月趕回家裡,奄奄一息的女兒見到盼望已久的父親回來,很高興地說:「父親!我就要和你永別了,但是我有一個問題一直梗在心中,等著您回來替我解答。」「什麼問題,你說好了。」「我現在就要死了,我死了以後要到哪裡去呢?」
身為政治家的陸奧宗光,雖然博學多聞,但是對於女兒臨終前的問題,竟然不知如何回答?不過他畢竟才智過人,就安慰女兒說:「死後去哪裡,我是不知道。不過我經常看你母親在念佛,我想佛陀會帶你到一個很好的地方去。」
他的女兒聽到此話,帶著安詳的笑容離開了人間。陸奧宗光因為沒有辦法解答女兒的疑團,於是開始研究佛教,終於選擇了佛教的信仰,並且出家當了和尚。
這段故事說明,陸奧宗光的女兒懂得以信仰為生命的皈依,即使面臨死亡也很安樂,毫不畏懼。一個人出門在外,天色黑了,不知將要住宿何處?這種無家可歸,徘徊在十字街口的痛苦,是難以忍受的。信仰如同我們的家;家,使我們的生命有所依靠。
探病也是學問

至於說如何探病才是如法?佛教講「探病第一福田」,探病也是一門學問,首先,探病的時間要適當,不能太早、太晚,停留的時間也不宜太長。和病人談話的音量要適中,內容更應謹慎、得當,例如不宜談論刺激病人心情的人、事、物等,以免病人情緒反應過度;不與病人爭執或辯論;不應教訓病人,應說充滿希望的語言,給予病人鼓勵。病人焦躁不安時,可隨機說法,使其心靈得到安慰,或者耐煩傾聽病人的心聲,紓解其心中的悲苦。偶爾可以閱讀報章雜誌、文章或趣事給病人聽,以排遣其病中的寂寞。
此外,進入病房時,表情應自然,切忌憂傷哭泣,以免影響病人及其家屬的心情。最重要的,要心懷慈悲,真誠關懷,並應啟發病人對佛教生起信心,讓他知道這期生命的結束,不是死亡,而是往生;能把往生的信念帶給他,鼓舞他對未來的希望,讓他明白世緣已了時,要能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千萬不要回憶、留戀、掛礙、執著,能隨著一句佛號安詳往生,才能解脫自在。
總之,探病時切忌說一些恐怖、消極的話,以免增添病人的不安。(待續)

【延伸閱讀】

探病須知

看護病者應該要有正當的語言,正派的態度,正確的方法,否則非但不能使病者早日痊癒,而且更令病者心生恐懼,乃至加重病情。如何探病才如法?根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載,有五法能使病人迅速康復:
一、為病人分辨良醫;二、照顧病人要先起後臥,不可懈怠;三、善於言談,不貪睡眠;四、以佛法供養,不貪飲食;五、能勝任與病人說法。
以現代醫學觀點而言,除了病者的身心需要治療、撫慰,病者家屬也應該受到關懷,給予適當的醫學常識教育與心理輔導,增加對疾病的正確認識。
以下為探病時應注意的事項:
1.探病時間不宜太早或太晚,以免影響病人作息。
2.每次探病人數不宜太多,與病人談話的時間不宜太久。
3.可贈送鮮花或書籍,讓病人心靈獲得慰藉。
4.病人若是佛教徒,則可以帶佛教文物、佛教書刊、佛像、念珠、錄音帶、大悲咒水等探望病人。
5.應遵從醫護人員指示,不贈送病人不能食用的物品。如糖尿病患者,忌送甜食。
6.不宜介紹偏方。
7.除非經醫師許可,不應介紹或帶民俗治療師前來為病人治療。
8.不隨便製造任何藥物供病人服用。
9.除了心懷慈悲,真誠的關懷,並應啟發病人對佛教生起信心。
10.病人焦躁不安時,可隨機說法,使其心靈得到安慰。
11.耐煩傾聽病人的心聲,以紓解其心中悲苦。
12.可閱讀報章雜誌、文章或趣事,排遣病患的寂寞,保持心情愉快。
13.進入病房時,表情應自然,切忌憂傷哭泣,以免影響病人及其家屬的心情。
14.不宜談論刺激病人心情的人、事、物等,以免病人情緒反應過度。
15.不與病人爭執或辯論,不應教訓病人。
16.應說充滿希望的語言,給予病人鼓勵。
17.談話聲音適量,以免妨礙其他病人。
18.不要坐在病床上,以免令病人產生不舒服的感受。
19.病人擔心的問題,如家庭、事業、生活經濟等,應予關懷。
20.不宜帶小孩探望病人,除非病人渴望見到這個小孩。
21.感冒或患有任何傳染性疾病時,最好不要去探病,以免把病菌傳染給病人,加重病情。
22.病人垂危時,要為其說法,幫助他念佛,使病人能安然往生。
23.見有他人來探病,應適時告辭。
24.經醫師許可範圍內,可用輪椅或推床,將病人帶到戶外活動。
25.離開病房時,要使病人保持愉快而樂觀的情緒,祝福病人早日康復。

──節錄自《佛光教科書6實用佛教》〈探病須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