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35】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45

星雲大師 |2019.03.12
1514觀看次
字級
日本東京文化會館。圖/人間社記者李明軒
日本東京文化會館。圖/人間社記者李明軒

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 1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

人在世間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資生物用,此中沒有一項可以離開經濟;所謂「一錢逼死英雄漢」,可見金錢對人的重要。
人類從蠻荒時代就懂得以物易物,後來走出蠻荒,經過畜牧、農業、工業,乃至到了現在的資訊、科技時代,無一不與經濟有關。可以說,人類的生活運作,其實就是一部經濟史。
經濟強盛,必定帶動國力;經濟蕭條,人民出國都會遭人白眼。一個國家經濟繁榮,乃至政治清明、外交順利、軍事強盛、教育提升,都會帶來國家的強盛壯大。
佛教也非常重視經濟,主張發展淨財、善財,甚至推廣開來還有智慧財。佛教對財富的看法,非常重視均富、共有、施他、利濟。佛陀當初實施僧侶托鉢乞食制度,主要是因為他對財富的觀念,主張「裕財於信眾」,讓僧侶藉托鉢時,信徒布施飲食,僧侶施予教化,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
佛教重視有形的財富,也重視無形的財富;重視外在的財富,也重視內心的財富;重視現在的財富,也重視未來的財富。佛教把財富從前世到今生、來世,看成是一體連貫的;財富不能只看一時,要看各種因緣關係,所以人在開發自己的財富之餘,更要創造全民的財富;唯有本著「同體共生」的觀念,共創一個均富的社會,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定生活。甚至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國與國之間更要本著互惠的精神,彼此互助合作,唯有互助才能共謀人類的福祉,共創世界的和平。
以上是星雲大師於2003年8月7日,在三峽金光明寺與佛光協會幹部、會員舉行「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時,所提出的一些觀點。以下是當天的座談紀實。


【問】俗語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厚實的經濟做後盾,國家的各項建設就難以開展。請問大師,如何發展國家的經濟?如何創造全民的財富?
【答】談到經濟,其實人類的生活運作,總括說來就是一部經濟史。舉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沒有一項可以離開經濟。甚至從上古時代,蠻荒未化,人類就懂得以物易物;後來走出蠻荒,經過畜牧、農業、工業,乃至到了現在的資訊科技時代,無一不與經濟有關。
經濟是一門「經世濟民」的學問,經濟與民生息息相關,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厚實經濟,富國裕民,則慈悲道德也難以獲得重視,因此春秋時代管仲說:「倉廩實,知榮辱。」唯有經濟繁榮,才能建設「富而好禮」的社會。
經濟既是民生的命脈之所繫,一個國家要厚植國力,就是要發展經濟,經濟充裕,國防自然有力量,教育自然會提升,社會生產力自然增加,人民生活自然好過。但是如何才能發展經濟呢?過去台灣曾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曾有過睥睨世界的經濟奇蹟,這就不免讓人想起數十年前,台灣曾經推行過「克難運動」,一時風起雲湧,紛紛響應,整個社會充滿了克難、儉樸的風氣。當初的克難運動,對數十年後的台灣經濟起飛,也不是沒有因緣。
只是近十餘年來,台灣不只在經濟上,乃至社會、政治環境都有驚人的改變,原來質樸的農業社會被繁忙、競爭的工商業社會所取代,現在更是進入科技的網路資訊時代,人人為了追求高所得、高利潤、高享受,或鑽營法律漏洞,或偷工減料,或官商勾結,或非法走私,或販賣軍火、毒品等。社會風氣敗壞,治安更是亮起了紅燈,殺人搶劫、綁票勒贖、縱火詐騙等事件無日無之。
另外,台灣的政治體制由戒嚴轉趨多元化,大家尚未承受民主之利,卻已受到自由放任之害。不僅舊有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乃至社會秩序相繼鬆弛或解體,對國家認同更是出現危機,這些其實都比經濟風暴更令人憂心。
談到這裡,其實一個國家的盛衰,民族的興亡,往往有所謂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教育問題、政治問題……但是總歸一句,就是「人」的問題,如孟子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人心不善,自私自利,世界就永無寧日。所以目前大家急需努力的是,國家的政治要清明、制度要健全,在位的官員要勤政愛民,清廉而不貪汙;社會的士農工商要講信修睦,童叟無欺,人民要勤勞節儉,養成愛書讀書的習慣,並且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全民都是「三好」的實踐者,共同建立一個通財好義、富而好禮的社會,讓國民有所謂「真善美」的生活,如此社會一片祥和、安樂,每個人內心一片寧靜、自在,這才是國家發展經濟雄厚而有力的資源。
也就是說,國家的富強,「國」與「民」是分不開的,國不強,民不樂。是故未來朝野之間要有共識,不僅經濟要富有,尤其人民要安樂,思想要自由,文化要保存,教育要提升,環保要做好,政治要民主,人權要重視,對國家的建設計畫要用心,甚至各項預算要合理,例如軍備武器的施設是國家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國防儘管要做,但國防與教育的預算如果比例過於懸殊,也非國家之福,所以要多多參考專家的意見,多方傾聽民意,一切以民意為依歸。相對的,社會大眾則要從建設性上努力,而非破壞性的傷害,如:教育界要教好學生,傳播界要作正面報導,工商界要改良品質,增加生產,大眾對社會上有成就的人才要保護珍惜,因其成就是屬於全民的,不要輕易摧毀。
在佛經中提到,一個良好的政府,治國之道首須導民以正,不但要注重民生經濟,以種種方法提倡生產,使人民豐衣足食,生活不虞匱乏,除此還應注意下列六點:
一、尊重法治:政府應該立法、具法、依法、敬法,一切以法為首,並且努力守護正法不壞。
二、優禮賢仕:政府應該尊敬德慧兼備的學者、專家、沙門等,並且經常向他們諮詢國家大事,宜行則行,宜捨則捨。
三、照顧弱勢團體:政府應該矜卹孤寡,照顧貧困無依的眾生。
四、敦厚民風:政府應該以十善來治理國家,讓社會道德趨於純善。
五、提倡融和交流:政府應該放寬心胸,悲智雙運,接應四方。
六、施行民主政治:政府應以議會制度,推行民主法治來決定全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人民依附國家而生存,所以要與國家和合在一起,有力量者幫助生產,有技能者提升科技建設,有智慧者建言國是,有財力者善盡義務,每個人在自己崗位上盡忠職守,以報答國家覆護之恩。如此上下一心,同心同力,才能創造富強安樂的國家。
總之,世間一切都有變數,台灣未來是要成為全球讚歎的珍珠,還是人人唾棄的垃圾,就看我們「一念之間」的抉擇。我們要的是和諧、安定,就要保有經濟發展的成果,不可破壞各方面的成長,全民應該繼續勤奮努力,重視社會秩序,淨化大眾貪心,尤其對環境保護應投下巨資,在種族和諧方面要以愛心消除怨恨,唯有在和平尊敬中,才能為我們的後代子孫建設一塊人間淨土,這也才是全民真正共有的財富。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