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腦遇到電腦,輸定了嗎? 陳玲芳 |2018.04.07 語音朗讀 392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今年首場「生耕致富」講座活動於3月19日在台北道場舉辦。圖╱佛光山台北道場提供 講師簡介 ◎林一平:美國華盛頓大學電腦科學博士,專長與研究領域為個人通信網路、行動計算、系統模擬。國立交通大學教授,曾任科技部政務次長。圖╱佛光山台北道場提供 講師簡介 ◎洪蘭: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曾任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任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暨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主持人。圖╱佛光山台北道場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今年首場「生耕致富」講座活動於3月19日在台北道場舉辦,由人腦專家──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暨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主持人洪蘭教授,與電腦專家──國立交通大學教授暨曾任行政院科技部政次的林一平教授,對談「迎向AI心世紀:從21世紀的腦科學看人生」,除現場1千多名觀眾專注聆聽,透過網路直播觀看的民眾也多達6萬人次。 當「人腦」神經科學家,遇到「電腦」科技專家,對談內容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專長是腦神經科學的洪蘭教授說,當今家長最擔心的一件事,就是孩子有一天會「被機器人取代」。而電腦科技專家林一平教授則強調機器人的發明始於人性,也為滿足人類需求而生,只要AI、宗教、藝術兼修,機器凌駕人類的惡夢並不會發生。 回顧2016年1月,Google旗下人工智慧公司 DeepMind 所開發的「AlphaGo」人工智慧系統,以5比0,擊敗了歐洲圍棋冠軍樊麾。同年3月,又打敗世界棋王李世石,跌破眾人眼鏡,也讓AI人工智慧,成為全球熱門課題。 而後的 AlphaGo Zero 圍棋軟體,使用新的強化學習方法,讓自己變成老師。系統從單一神經網路開始,透過神經網路強大的搜索算法,進行自我對弈,之後隨自我對弈次數增加,神經網路逐漸調整,提升其預測「下一步」的能力,最終贏得比賽。 2016年,亞馬遜(Amazon)開始了「無人機」送貨的嘗試,未來也打算逐漸擴大服務區域。然而,經過指令後,無人機上也可放置手槍,甚至開槍,展望未來,AI究竟會朝人類幸福的方向走,或對人類不利的方向走?十分值得人類思考。 又如區塊鏈(Block Chain)與線上虛擬貨幣「比特幣」,國內的金融體系還跟不上,要用什麼法律去規範?一旦科技如脫韁野馬,人類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這不只是台灣,也是全世界的問題。 林一平:AI科技並非脫韁野馬 隨著AI「人工智慧」或「人工智能」日漸強大,部分人士對科技凌駕人類的擔憂也日深,但林一平教授指出,AI和其他科技都一樣來自人性,是因為「你想要」才出現的。 因此,如果人類朝正面思想,AI就會發展出讓人類幸福的科技。但人性難免邪惡,如他20年前開始研發行動電話,但沒多久就被有心人用來作「犯罪工具」,於是到處受邀漫談「如何防止電話犯罪」。 1997年,林一平與遠傳電信合作,利用手機「開門」,成為國內運用行動通訊技術來開鎖的先驅。然而,這個類似「輸入密碼」的技術,同樣可以被用在操控各種遠距設備上,甚至馬上有人利用它來犯罪,如在夜店安裝手機炸彈,凸顯科技的便利和安全問題其實是一體兩面。 大數據vs.物聯網 林一平說,2010年開始,人工智慧漸趨成熟,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突飛猛進。在可見的未來,人工智慧既可幫助低階勞動工作智慧化,也可支援高階管理決策,應用範圍更遍及每一個產業。 例如「大數據」(Big Data)可以提供很多超乎想像的服務,他舉一則笑話為例,一名父親經常收到嬰兒用品廠商廣告,甚至獲贈嬰兒尿布折價券,心裡正納悶家裡又沒有嬰幼兒,直到問了自己的女兒,才知女兒已經懷孕,自己快當外公了。 其次,「物聯網」是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資訊承載體,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物聯網抓取的是感測器的資訊,如某知名熱水器廠商,有600個感測器,想免費幫民眾安裝,但很多人拒絕,理由是:「我一天洗幾次澡,為什麼要讓別人知道?」 AI的危機與轉機 林一平最近正在運用物聯網資訊栽種綠色無毒薑黃,團隊成員來自生物科技、奈米、電子物理、電子工程、工業工程及經營管理學系,跨域合作,將為台灣農業帶來劃時代革命。 換言之,AI只是個工具,人人都可「抓出來用」。但往下發展科技時,一定要有配套。如金庸《天龍八部》中少林寺武功蓋世、天下第一,鳩摩智把祕笈偷去練,但一個老和尚說,千年來只有達摩祖師能練就七十二絕技。少林寺大戰中,慕容博跟蕭遠山因為練習太多絕技,結果走火入魔。這時掃地僧出來,要他們加入少林寺,以佛法化解,求得轉機。 林一平強調,科技人才要有一定的人文修養,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人類永遠在追求真善美,唯有AI、宗教、藝術三者結合,發展出的應用工具,對人類才是最好的。」 洪蘭:機器萬能 人不能變無能 長期研究腦科學的洪蘭教授,指著去年《紐約客》雜誌的封面圖片《黑暗工廠》(Dark Factory)說,當很多工作被機器人取代後,人類開始憂心年輕人會變成滿臉鬍鬚的乞丐,坐在未來的曼哈頓街上乞討,身旁的機器人,則向他手中的杯子投擲螺絲和螺帽。 但洪蘭反思:「未來我們的子孫,難道都要靠機器人施捨?」洪蘭不諱言當今家長最擔心孩子的一件事,無非是害怕孩子有一天會「被機器人取代」,但究竟會不會被取代?取決的關鍵在人類,而非強大的科技或機器人。 人腦電腦 合作更勝PK 洪蘭表示,她1969年去美國留學時,人腦剛發明電腦,電腦主要是用來幫助人腦。大約10年前,工業機器人主要是在幫助工人完成任務,如今,卻成了工人反過來幫助機器人完成任務。 不論電腦或機器人,都是人類發明製造的,人腦更是比電腦有無限可能的有機組織。20多年前人類即證實,即便給8個月大幼兒聽10分鐘無意義的音節,小孩子也能很快學會。人腦神經也可以不斷組織整理生活中的各種資訊,甚至學得愈多,大腦的神經連結就愈緊密。 其實,人類和AI機器人「學習」的方式差不多,兩者間的差別是電腦不會累,而人腦工作一段時間後會頭昏腦脹效率變差。另外一點是,當人類要電腦學習和工作,電腦會認真執行,人類卻會「趨吉避凶」躲懶逍遙。 背景知識 創造力之本 洪蘭的母親曾和她聊到:年輕一代因為都用洗衣機,主婦們再也不會用手洗衣服了。洪蘭甚至遇過學生抱怨:考試若沒吹冷氣「大腦會無法思考」。而事實上,未來世界的殘酷事實是,重複性的工作會被取代,但喜歡創造、有人性、有彈性的工作絕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然而,創造力必須有所本,這個「本」來自背景知識,所以當今每個人更需要開卷有益,因為閱讀是接收訊息最快的方式,人腦1分鐘約可接收668個字的訊息。洪蘭以一段實驗影片,證實了創造力的神經機制,神經迴路的活化是個「骨牌效應」,必須走到完,中間無法自己關掉。 「創造力是超強的聯想力,大量閱讀才能形成寬廣的背景知識。」正如史丹佛大學學生,必須修完哲學、文學、藝術、實用科學等9個領域的通識課程才能畢業。這些整合跨領域能力的創新,往往是機器人所欠乏的。 人類進步 文明是根本 洪蘭在現場播放一段鋼琴音樂影片,由一個機器人右手彈奏圓周率數值依序列出的數字,左手則是以和弦搭配,整首音樂相當動聽,表演形式令人驚豔,但別忘了,想到以這種方式創作的其實是人類,並不是機器人。 「機器人科技可以將人類從繁瑣的事務中釋放出來,使人類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音樂藝術等高層次精神文明的創造,使人類文明更進步,更能享受人生。」洪蘭強調,具備跨領域寬廣深入的知識背景、深厚的人文素養、高度的EQ,才是足以屹立21世紀的人才。 「正因為人的大腦有可塑性,所以終身學習更顯重要。」洪蘭要家長鼓勵孩子「比機器人多讀些書」千萬不要因為機器人萬能,人類反而變成無能。「只要人類不放棄學習,累積運用的知識比機器人多,就沒問題。」洪蘭為「迎向AI心世紀」,做了樂觀的結語。 講師簡介 ◎洪蘭: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曾任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任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暨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主持人。 ◎林一平:美國華盛頓大學電腦科學博士,專長與研究領域為個人通信網路、行動計算、系統模擬。國立交通大學教授,曾任科技部政務次長。 前一篇文章 顏正國用書法反轉人生 下一篇文章 蔣勳:美 是看不見的競爭力!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03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4火星生命跡象 最有力證據現蹤2025.09.1205氧2025.09.1206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2025.09.1207歡慶文化日 南天寺共建和諧社區2025.09.1208旗山禪淨中心攜手鄰里 打造幸福旗山2025.09.1209笑氣 讓人笑不出來2025.09.1210預防血糖失控有訣竅 多運動做好壓力管理2025.09.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海底垃圾令人驚呼陳徵蔚 投身淨海不讓海洋哭泣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林宸華 藉導覽把人領進佛門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陳玫君 一年3659小時的修鍊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林欣惠 用安定的心改掉積習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李秀慧 善因緣讓逆境變順境 作者其他文章缺少鋰增失智風險 可從雜糧、蔬果攝取中老年身高縮水 骨質疏鬆找上門養骨本防骨鬆 均衡飲食、多運動白露養生潤肺防敏 保溼防晒多喝溫水失眠4類型 中醫調心肝氣血助改善手機重度使用者注意! 暑假過後新增龜頸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