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走廊】 台灣光復七十年紀事(9) 麥克阿瑟公路通車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7.04.21
8522觀看次
字級
通車典禮儀式:各地的來賓與民眾參加了麥克阿瑟公路通車典禮,與會者有三千多人。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麥帥公路位於台北市的起始點:新建成的麥克阿瑟公路通車,連接台北、基隆兩地的交通,給民眾帶來莫大的便利。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一列公車開啟了麥帥公路通車典禮:車隊緩緩駛過麥克阿瑟公路,見證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的誕生。 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中興隧道引入基隆市區:麥克阿瑟公路 通車,車隊正通過中興隧道。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遠望麥帥公路:開通前,正在施工中麥 克阿瑟公路,圖為公路的高架工程。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麥克阿瑟公路」,於民國53年(1964)5月2日舉行通車典禮,由省主席黃杰主持剪綵,觀禮者有三千多人。

黃主席表示,這條公路的命名是表達對美國和麥帥的謝意與敬意。交通部長沈怡致詞提及,麥帥是中國和亞洲的友人。至於美國方面,由美國駐台大使館代辦高立夫與美國國際開發總署駐台美援公署署長白慎士應邀出席,高立夫表示:「這一條新建的公路將為中美兩大民族間持久友誼的一個永恆象徵,它並將使我們懷念麥帥在他長期經歷中所表現的品格:勇敢、堅定、忠誠以及永不動搖為自由獻身的意志。」

麥帥公路原稱北基新路,於民國51年(1962)5月開工興建,為紓解台北到基隆之間壅塞的交通。由於二戰後,世界各國競相興建高速公路,尤其美國的四線道、六線道、八線道極為普遍,既便捷又美觀,因此公路局決定將北基新路興建成現代化公路。公路全線穿過平原與丘陵,工程花費美援占了一半。

通車以後,台北到基隆只需二十分鐘,效益極高。而且麥帥公路美觀的外形令人刮目相看,新聞報導這條公路的所有設計,全由本國工程師包辦,以機械施工,品質已達國際標準。不過另有報導直率地指出,其實離國際標準相去甚遠,公路的管理和民眾的教育工作嚴重不足,存在許多隱憂。

《徵信新聞報》記者陸珍年的報導就指出細節上的問題,比如雙線道不合於國際標準的四線道,在無法變換車道的限制下,一部開得慢如牛的車子,會造成整體交通的慢行。或是由於宣導不足,有鑒於斑馬線的規定先例,行人禁上公路的規定效力不彰等等。報導不幸預言了通車後的一連串問題,不但有機車騎士硬闖收費站過飛車癮,沿路的鄉民也為了方便,自行剪斷鐵網穿過公路。此時,管理站也發現他們人力不足,且巡邏之用的機車常常故障,加上沒有拖吊車、救護車和無線電通訊設備,難以應變突發狀況。

兩線道的公路中間沒有護攔或區隔,卻容許車輛以近一百公里的速度行駛,幾乎注定車禍慘劇不斷;兩年間車禍竟高達五十一件,傷亡近三百人。雖車禍連連,但是駕駛人似乎很快地習於這條公路所帶來的便捷。隨著台灣經濟實力的增強、工程技術的提高,麥帥公路的品質亦逐年修補改善,車禍事件開始受到控制。

民國68年(1979),真正符合國際標準的南北中山高速公路通車,麥帥公路之名逐漸不再為人提及,接著中山高速公路再延長至基隆,等到十八標工程以及北二高等大台北地區的公路網完成後,麥帥公路的功能已完全被取代,成為一條普通的公路。

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運用美國的援助興建而成,同時又以美國著名將領命名,成了台灣戰後經濟史的縮影,儘管日後出現許多問題,但麥帥公路曾讓台灣社會引以為豪,當成台灣步入現代化的象徵。而這條公路的存在意義,不管是正面或是負面的,都是台灣重要的時代記憶之一。(吳濬伊整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