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己的身體結緣
圖/羅志仁
文/鄧美玲 圖/羅志仁
上一期專欄〈什麼是阿嬤的真功夫〉談到的阿嬤美麗,她事後告訴我,作為照顧一家老小的專職主婦,真的有夠辛苦,但是她轉苦為樂的關鍵,在於她意識到不只自己要走出去找尋自己的天空,還要帶著同樣操煩一生的婆婆也走出去。她說有一天婆婆突然哀怨地跟她講,一輩子柴米油鹽,最遺憾的是沒上過學,沒有「同學」。她把婆婆的話溫柔地放在心裡,想著想著,就有了妙點子。她帶婆婆去社區活動中心報名上課,不拘什麼課,只要有「同學」就好。
就這樣,她跟婆婆從婆媳變成「同學」,上過的課林林總總,還包括《老子》、《莊子》和《易經》這些高難度的經典。問她婆婆能聽懂嗎?她說老師都很親切、很隨和,而且都是從日常瑣事切入講,隨邊聽、隨便懂,重要的是有了同學這層關係,她跟婆婆的關係就很容易了。
美麗阿嬤跟我說,就是因為上過《老子》、《莊子》和《易經》,再來學氣機導引的身體功夫,聽到老師講「生命空間論」,就很清楚那絕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不同次元的生命視野。但這個理解也不光是頭腦的理解,因為有扎扎實實的身體功夫做基礎,從螺旋、延伸、開闔、絞轉的肢體動作跟自己的身體結緣,發現身體的不可思議;再從靜心、旋轉、壓縮、共振,一層再深似一層地撥開身體的迷障,就有了從已知探索未知的依據。
而且,有了豐富的身體開發經驗,每每從肉體的痠麻疼痛或者力不從心,看見自己的僵硬、執著和渺小脆弱,連結到現實中的苦處難處歡樂處,每一個遭遇都是一張人生的考試卷,每一個剎那的起心動念,就有了自我觀照省察的意義。於是,父友兄弟、子女婆媳,每一種關係都是生命演進過程中的「同學」,那就沒有悲歡離合,只有上課、下課、回家。
人生到此,老又何懼!無常苦空的生命,變成充滿活力的學習之旅,不管年歲多大,都能保持學習的動力和熱情。該闖的路照樣去闖,該犯的錯也就去犯吧!隨時身在其中,也隨時可以抽離。世路早已看慣,此心到處悠然,就像身經百戰的老狐狸閒看不諳世事的小狐狸一頭熱地想過河,也不阻攔也不勸勉,因為自己的人生自己去經歷,重要的是,即使撞得頭破血流、渾身打顫,也還要有個餘裕讚嘆欣賞:好苦哇!可是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