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天然 豫劇皇后 全才旦角的王海玲

何一瑋 |2008.09.20
2074觀看次
字級

台灣豫劇知名演員王海玲自八歲開始學戲,數十年如一日,表現傑出,被譽為全能旦角,並封贈台灣豫劇皇后雅號,為台灣豫劇奠定實力堅強的基礎,經數十年的舞台歷練獲各界肯定,2000年成為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後更致力演員年輕化,大量培植有潛力的年輕演員上舞台,已使豫劇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劇種之一。


豫劇能在台灣存活五十寒暑是個奇蹟!比起京劇或歌仔戲,早年既不如京劇受到政府的重視,也缺乏歌仔戲的群眾性格。所幸台灣豫劇出現一支奇葩,台灣豫劇因王海玲而存在,因王海玲而出色,也因王海玲「本色天然」的演出特質,透露一股活潑靈動的嶄新風格,而展現不同以往的純真深厚的生命力,正是民間戲曲文化最上乘表現。

自然流露的天然資質

1952年生,湖北黃陂人,確切地說,她應是生在長在高雄左營的台灣小姐,本名王桂仙,八歲加入了豫劇隊的科班,排「海」字輩,因而取名王海玲。她第一年就因為學戲反應和表現都特別出眾,獲得了「八齡神童」的稱號。算算日子,王海玲和豫劇已結緣了近50年。

50年從沒有想過要離開豫劇的王海玲,演什麼就像什麼,她獨特的表演風格,深獲觀眾喜愛,王海玲對自己藝術之路所下的註解就是「努力學習」。平時不太多話的王海玲表示,她甘於練習時的寂寞,因為只有用更多倍的努力,才能將個人的演技昇華。許多人稱讚她聰明絕頂,但她自己卻認為努力的成份多過於聰明。事實上,學戲、演戲都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毅力,從早期她擅長活潑俏皮的花旦,逐漸轉向沉穩內斂的青衣,進而嘗試各種角色甚至是其它行當,成為全才型的傳統戲曲演員,著名戲曲家王安祈說,王海玲唱唸做打是好,槍踢得好,戲也唱得好,而更難得的是「她從根而生的氣質」,「她總是能自然質樸呈現情感;她似乎不是被啟發的,而是自我完足,自然地流露的。這種天賦資質很難得,與當代演員對表演的體會方式似乎相反,這是很可貴的。」

本土情懷 創作愈來愈多

未來對王海玲來說,帶領豫劇團更是責任重大,因為自2008年3月19日起,王海玲接替原代理團長韋國泰,出任臺灣豫劇團代理團長。王海玲說,當演員只需顧自己,但是團長就一定要顧好大家,她自認擔任團長的能力目前尚不夠,因此行政業務仍仰仗已調任藝術總監的韋國泰,而王海玲則專心於演出,及指導演員技藝更精進。王海玲說,未來,豫劇團計劃朝向一年二齣新戲為目標,明年就是上、下半年各一齣戲,以傳統和創新兩個軌道發展。

豫劇在台灣多元環境的刺激下,豫劇的演出風格,也走向結合現代化與本土化,「而豫劇本土化」,指的則是豫劇在台灣紮根以後,培育本土的演員,開展獨特表演技法與風格,融入台灣文化的內涵,甚至於語言和本事均有「台灣化」的趨勢。

王海玲表示,豫劇團近年來的劇本都是借重台灣本土的編劇,像是「慈禧與珍妃」是曾永義的劇本,王海玲說,今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台北城市舞台將演出汪其楣改編的劇本「拜月亭」,而明年上半年演出李宗熙編劇,由高雄表演藝術家,和豫劇團合作演出「師父」,以舞台劇方式演豫劇的故事。至於下半年,則是採用師大教授陳芳改編「威尼斯商人」用豫劇傳統方式唱。王海玲說,「我相信本土題材、本土劇作家以後會越來越多,豫劇要走下去,未來一定要有多一點本土情懷的創作。」

重視傳承 後繼有人

非常重視豫劇傳承的王海玲說,由於現代的年輕人學戲,已不是採用傳統調嗓的方式,因此在訓練發音方面,不論發聲、用氣的位置,都需用到科學的方法,豫劇團內音樂組組長丁一雷是學聲樂,入團多年也常擔任幕後主唱,王海玲特別請他為演員們上音樂理論課,了解身體構造,找出正確發聲方法和位置。王海玲認為,接受科學方法來教學,一方面替代了傳統調嗓教學來培育好的唱將外,同時正確發音,也使學生或演員的嗓子不易受傷。

重視豫劇傳承的王海玲,現在可說是豫劇有傳人,除了學生蕭揚玲、朱海珊都可挑大樑外,大女兒劉建華也加入了豫劇團。劉建華從小家學淵源酷愛戲曲,幾度報考國光藝校都被豫劇皇后媽媽從中破壞,只好乖乖地就讀高雄女中,為了愛戲還在雄女組織豫劇社聊解戲癮!大學讀得是會計,畢業後儘管就業仍念念不忘唱戲。王海玲在長期觀察之後,終於體認到戲癮如洪水,阻擋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只好同意她到豫劇隊學習,三年的苦學,在年度大戲「慈禧與珍妃」中擔任要角。

傳神逗趣 引人注意

其實王海玲小時候的第一志願並不是學唱戲,而是學芭蕾,努力練習了八個月,終於可以作公開演出,可是到了演出前一天,她忽然發高燒,隔天根本就沒辦法下床,使她芭蕾的學習畫上了句點,年幼的王海玲後來想學的是歌仔戲。

「小的時候,在廟口看到歌仔戲演出,回家之後也會把浴巾往身上披,開始對家人唱起來。當時就很想去學唱歌仔戲,希望自己也能夠上台演出。」王海玲回憶著,父親有個好朋友在海軍陸戰隊工作,看到王海玲又蹦又跳又喜歡唱戲,就建議王爸爸送小女孩去豫劇隊上課。王海玲聽了非常歡喜,但王媽媽可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反對,但終究拗不過王海玲,成全她的心願。

8歲進入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學生班,成為「海」字輩第一期生,由豫劇大師張岫雲老師啟蒙,開始了漫長又璀璨的豫劇表演生涯。入校後,一邊跟著劇隊老師們到各地參加勞軍演出、一邊學基本功,第一次粉墨登場演出角色是「香囊記」中的小媒婆,傳神逗趣地演出引起戲迷們的注意,幾場表演之後,「八齡神童」的美譽在觀眾口中傳開來,名聞遐邇。有老師們的嚴格訓練,以及自我要求的認真態度,王海玲逐漸在傳統戲曲界中脫穎而出,十四歲即擔綱演出「花木蘭」,允文允武的表現在國軍藝文競賽中一鳴驚人。隨年齡成長,技藝越見成熟,16歲畢業這年首演「李亞仙」,贏得戲迷們大力讚賞。

17歲,與全隊合作演出「楊金花」,深受先總統 蔣公伉儷讚許,並促成豫劇隊正式納入國防部海軍陸戰隊編制。同年,榮獲中國文藝協會頒贈第十屆「戲曲表演」獎章,為歷年來最年輕的得獎人;18歲獲選藝工楷模。

國際舞台輝煌記錄

最令河南同鄉會由衷欽佩的是這位在台灣土生土長的豫劇年輕演員從未離開過豫劇台,儘管曾經有人勸她改學其他劇種以便更容易成名,而她卻捨棄成名的捷徑,跟隨老師們、跟隨豫劇隊繼續灌注對豫劇的熱情讓豫劇在台灣茁壯茂盛,她33歲那年,被封為「豫劇皇后」。

1991年底,獲紐約美華藝術協會頒發「亞洲最傑出藝人獎」,偕劇隊赴美領獎並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演出「香囊記」,表達她與豫劇隊共興共榮,而此舉也造就了海峽兩岸第一個藝術團隊登上林肯中心國際舞台的輝煌記錄。

1992年,領銜演出「香囊記」劇中一折「抬花轎」代表國家接待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以及錄製「王月英棒打程咬金」電視精緻豫劇,獲公共電視中國戲劇節目金鐘獎。接下來馬不停蹄遠赴德、法、奧、義、新加坡表演;1996年的美國「亞洲藝術節」、1997年英國加羅斯安懷第二屆國際藝術節、1998年應邀到香港、大陸巡迴演出,王海玲精湛純熟的技藝與豫劇隊團隊默契融合為高水準的豫劇表演藝術,深受華僑與外國觀眾激賞!1998年獲頒「第六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的傳統戲曲獎。

2000年國家文藝獎:音樂類朱宗慶(左起)、舞蹈類羅曼菲、文學類楊牧、戲劇類王海玲、美術類夏陽。



文藝獎實至名歸

豫劇隊推陳出新的過程中,王海玲扮演著重要的推手角色,她不僅全心培植新秀接棒,同時不斷籌畫新戲碼,更積極協助豫劇隊推動培養豫劇觀眾的計畫。50年來,努力承繼前輩的技藝、開啟後進的學習之門、向海外宏揚豫劇表演藝術,多年來她為豫劇奉獻不遺餘力,化為在台灣豫劇的輝煌成就。2000年9月30日獲第四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獎,可說實至名歸。

王海玲強調豫劇的創新包容度是很高的,像是大膽採用非豫劇演員出身的王柏森,加入改編自外國歌劇的「杜蘭朵公主」演出,嘗試在傳統的演出形式與創新風格間,謀求另類的思考方向。近年,王海玲更跳脫她原本演出的角色,像是在「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特別客串演出賈母老祖宗,將賈母洞悉人情的神韻表現得活靈活現,展現多方面的戲曲才華。新編戲「劉姥姥」,王海玲主演這位外表糊塗、內心聰明雪亮又令人喜歡的劉姥姥。而在豫劇隊年度大戲「慈禧與珍妃」,王海玲挑戰的是陰柔嗜權的歷史人物慈禧。

自然樸素維繫生存命脈

客串演出「賈母」一角,王海玲可是傷腦筋,因為,京、豫劇雖同屬傳統戲曲,可在表演風格上卻是大異其趣的。京劇嚴謹而精緻,豫劇輕俏而生活,再說,賈母這個角色是老旦應工,京劇行當區分明確,青衣和老旦不論扮相、表演方式皆不相同,嗓音運用上青衣是小嗓,老旦是用大嗓,雖然她本工青衣,也演過老旦,不過豫劇行當區分沒有這麼嚴格,尤其在嗓音運用上不論行當均採真、假音混合方式,所以在唱、唸上對王海玲而言,真是相當大的挑戰。

多年來,喊嗓、練功、排戲、唱戲,周而復始、單調規律的生活,不僅是王海玲個人的寫照,也是多數豫劇演員的生活模式。團結合作,不分彼此,顧全大局,精練劇藝。在高雄的左營,這一群認真敬業的演職員,就以如此自然素樸的方式,維繫著臺灣豫劇生存的命脈。

培養專業人才 加強普及化

王海玲表示,為了要保存精緻的傳統文化,首先要提升年輕觀眾的欣賞興趣。她認為要從兩方面來著手:在劇團方面要多排些新的劇目,多培養專業的人材,像編導、現代化的燈光和佈景都有待加強。在觀眾方面要加強推動豫劇的普及化,豫劇團經常巡迴到各大專院校做講座和表演,王海玲隨時不忘推廣豫劇,她說,豫劇是一種非常生動而活潑的劇種,只要看了之後,就會深深地被吸引住。

豫劇皇后在豫劇這條路上走來已50年頭,未來,王海玲還要再為豫劇的傳承,繼續她學海無涯、戲無止盡的名伶人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