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大沙魚 巨口鯊

文/李弘善  |2024.03.19
476觀看次
字級
圖/BOB

文/李弘善 

1976年11月15日,美國海軍研究船在夏威夷的歐胡島海域執勤。正當船員拉上船錨時,居然也拉起一尾超過10公尺長的怪魚。怪魚的尾鰭上葉大於下葉,而且具有鰓裂,顯然是沙魚無誤。沙魚纏到船錨已經夠稀奇了;更稀奇的是,這尾沙魚還是世界新種!由於嘴巴碩大無比,學名命名為“Megachasma pelagio”,希臘文的意思就是「大海中的巨大哈欠嘴巴」,因此稱為「巨口鯊」。

晝伏夜出 缺臍胎生



1990年,科學家在巨口鯊身上裝了無線電追蹤器,在加州外海野放。結果發現巨口鯊白天待在130至180公尺深的海域,晚上才浮到淺海。巨口鯊大部分時間棲息在深海,卻沒有深海魚的大眼睛,可見牠們主要的感官不是視覺。2020年,台灣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合作,於6月11日在花蓮外海成功野放1尾3.5公尺、400公斤的巨口鯊,並取得210小時持續向北洄游紀錄,超過前次1990年在加州沿岸的50小時向南迴游紀錄。這次的追蹤發現:巨口鯊一天當中,垂直移動的行為有9次,夜晚在200公尺以上的淺水層活動,白天則下潛到平均400公尺水層,最深達733公尺。

巨口鯊屬於胎生且缺少臍帶的魚種;也就是說,母鯊會產出幼鯊,而不是卵鞘。巨口鯊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會吞食尚未孵化的魚卵當作成長的養分,因此不需要輸送養分的臍帶。2023年11月中旬,菲律賓呂宋島發現一尾死亡的雌巨口鯊。雌鯊即將分娩,可惜發現時,7尾胎兒悉數死亡。

台灣紀錄 非掠食類



台灣首次正式紀錄在2003年,由漁民在花蓮奇萊鼻外海約800公尺處捕獲,體長約2.5公尺、體重490公斤,為全世界第20號巨口鯊。在2005年的4到6月間,花蓮海域竟然一口氣發現5尾巨口鯊,不但國內的漁民和專家嘖嘖稱奇,也引起國外學術界的重視。當時花蓮地震頻繁,巨口鯊的現身是否和地質活動有關?學術界也不確定。截至2019年,全世界巨口鯊的捕獲紀錄累積為200尾,其中60%來自花蓮,可見台灣東部應該是巨口鯊迴游的路徑。而根據沙魚專家分析發現,巨口鯊以小型浮游動物為食,在台灣東部海域屬於二級消費者。

2018年,國立台灣基隆海洋大學的研究團隊,以從花蓮取得兩年間的27尾個體,以及2尾從墨西哥下加州捕獲的個體,加上來自「基因銀行」(GeoBank)的樣本,進行族群基因分析。結果發現,這些樣本缺少基因多樣性,顯示高度迴游的巨口鯊,可能彼此會互相交配且屬於單一族群。

絕大部分的沙魚,都是食肉的掠食性魚類,大白鯊、鼬鮫以及公牛白眼鮫,都是著名的海洋殺手。但是體型碩大的巨口鯊,嘴巴張開可達1.3公尺,牙齒卻小得出奇:上顎有50排牙齒,下顎則有75排牙齒。其實,巨口鯊以磷蝦、水母等小型動物為食,與鯨鯊、姥鯊並列世界三種濾食性沙魚。

內容與圖照節錄自〈怪奇事務所二〉,時報出版授權使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