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穎青
我曾擔任六年級科任老師,開學前同事提醒我:有個學生比較容易與人起爭執,要我多留意。我聽了學生名字卻轉身就忘了。
開學不久,我在該班上課,下課後,同學陸續離開,有位學生卻留在教室看教具。
「你班上有沒有同學需要老師多注意啊?」我隨口問他。
「沒有啊!我們班都很乖。」
放學後,我再問該班導師,才知那個學生正是我在尋找的主角。此後,我都會趁下課時間,跟他聊幾句,設法多了解他,也讓他多了解我。萬一他和人起衝突,也比較容易聽我勸說。
又過了數周,他始終未與別人起衝突,而此時,學生適應新老師的「蜜月期」也過了。(通常開學後的前面數周,學生會比較乖,老師戲稱這段時間為「蜜月期」,因為這時學生正在觀察新老師,看清老師的脾氣和獎懲方式,才決定之後他可以顯露本性到什麼程度。)
「我五年級的時候,能一打十耶!」有天,他說起自己多厲害,彷彿他是武打英雄。
「你那時會跟同學打架,為什麼現在上了六年級,就沒有跟同學打架了呢?」我問。
「因為媽媽讓我去看一位諮商師,她會跟我一邊玩拼圖遊戲,一邊聊天。」
「那你聽過最有用的話是什麼呢?」
「解決事情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種。」他想了一會才說。
我真是敬佩他母親如此費心為孩子尋找有效的諮商師,因為部分家長在子女與人衝突後,只會責怪同學不是,或責怪老師不公,急於為自己子女辯護,或揚言要告校長、找記者,為子女爭口氣,來顯示父母的愛,卻沒有解決根本問題。若是學校處理結果讓家長滿意,但家長不知同時也需引導孩子反省自己行為,讓孩子誤以為事事可靠父母擺平,往往導致孩子人緣不佳;若處理結果讓家長不滿,孩子只會跟著忿忿不平,多半會繼續對人懷恨,直到畢業。
而那名諮商師,能對症下心藥,也令我佩服又感謝,否則那一年我可能得不時停下教學,調解紛爭。
希望每一個小孩都有幸能聽到一句改變自己的正向金句,在日後好好使用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