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104】女星沙希迪 邀你一起發揮好奇心

文/楊慧莉 |2024.02.03
583觀看次
字級
沙希迪(右)9歲躍登大銀幕,在《天才神算》中與大明星艾迪‧墨菲(左)譜出一段有趣的父女情。圖/IMDb
沙希迪(右)排除萬難,同時兼顧學業和演藝事業,順利從哈佛大學畢業。 圖/X.com
沙希迪也是出色的活動家。透過推出「 Eighteenx18」倡議,提升18歲青少年參與政治選舉的重要性。圖/We vote Next
沙希迪(中)與父母合影。圖/Time
《黑人當道》奠定沙希迪(左二)演藝生涯基礎。 圖/Yara Shahidi
沙希迪因演出《彼得潘和溫蒂》中的仙子小叮噹,讓自己的想像力重啟。 圖/People

文/楊慧莉

社會的進步,仰賴注入新思惟,而新思惟往往來自一種想求新求變、不願故步自封的好奇心。只是,好奇心在僵化的社會中備受壓抑。今有美國影視紅星沙希迪跟著自己的好奇心走,活出更寬廣的人生……

生命軌跡
從童星到活動家


亞拉‧沙希迪(Yara Shahidi, 2000-)是一位美麗而有天分的女星,也是一位活動家及歷史熱愛者;以出演電視劇《黑人當道》以及其衍生劇《成長不容易》而成名,還跟母親合開一間製作公司。儘管年紀輕輕,沙希迪卻有豐富的演藝資歷。原來,她是童星出身。

出道甚早展天分

沙希迪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母親是非裔美國人,父親則是伊朗人。她的父親曾是知名音樂人「王子」的主要攝影師之一。

沙希迪六歲時,就在電視廣告中亮相,幫麥當勞、迪士尼等公司拍攝廣告;九歲就躍登大銀幕,出演喜劇電影《天才神算》中的要角,與大明星艾迪‧墨菲譜出一段有趣的父女情。首度擔綱演出,就因表現亮眼而獲得青年藝術家獎提名。

不過,真正讓沙希迪奠定演藝生涯基礎的是,於青春期演出的兩部美國電視影集《黑人當道》和《成長不容易》。在這兩齣戲劇裡,她成功演繹一名青少年,突破性的演出讓她一夕爆紅。期間,也接演二○一八年的《太陽也是一顆星星》和二○二二年的《彼得潘和溫蒂》,成為前途無量的影視「雙棲演員」。

除了演藝事業上的表現,沙希迪也是一位鼓吹平等和教育的活動家。智性上的追求讓她進了哈佛大學,以黑人政治學研究取得學位。她利用自己的演藝平台,鼓勵女孩學習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並透過推出「 Eighteenx18」倡議,提升十八歲青少年參與政治選舉的重要性。

多方面的涉獵和貢獻讓她名列《時代》雜誌「三十位最有影響力的青少年」表單、《富比士》「三十位三十歲以下精英」榜,英國版《時尚》雜誌盛讚她為改變的重要力量。

早發的社會意識

比起同年齡的孩子,沙希迪早熟、有極強的政治和社會意識。除了有周遭人支持,她個人是一個充滿覺知的人,彷彿體內住了一個老靈魂。

曾於受訪時,她表示自己七歲時就想成立一間以目標為導向的公司;十四歲時便思索自己此生所為何來,並想著身後影響,「一分精神遺產只維持五十年,如果一個世代結束,我的影響力是什麼?」她自稱深受《美麗新世界》、《華氏四五一度》等反烏托邦小說的影響。看到這些小說也無濟於世,她便想找出自己興趣中的共通點。結果,她想當一名歷史學家、思想領袖,並協助影響政治體系。十七歲時,沙希迪就期待自己可以藉由再過不久即可參與的政治,變得更有力量。她的朋友就虧她說,要是她拿到一張假的身分證,應該早就可以去投票了。

優遊於演藝圈和社會領域,沙希迪覺得適情適性,有點像是她在戲外所為幫她戲中所演賦予意義。若非如此,她不知如果走在頒獎紅毯上還能說些什麼。她知道很多演員很怕碰觸政治這一塊,覺得那不是藝人該涉獵的地盤,儘管媒體本身就深具政治性。

她認為,媒體既前衛又保守,「影界發生的事會先於真實人生。薛尼‧鮑迪贏得黑人史上第一座奧斯卡金像獎,在當時感覺很不真實,卻也同時象徵了社會往前邁進一步。」

好奇心失而復得

回顧十多年來的生涯發展,沙希迪自覺走在一條有點與眾不同的道路,而這都要拜她的好奇心之賜。

不過,她坦承自己一度迷失,忘了好奇的重要性。猶記得小時候的世界無限寬廣,因為她有好多時間旅遊和冒險。當時,她會驚訝於一粒種子開出美麗的花朵;仰望天空,她會想著,「是地球在轉嗎?還是太陽?或是自己?」觀察大自然外,其餘時間,她拿來大量閱讀,從中了解這個奇妙世界。

然而,漸漸的,小時候的探險時間變成用導航器找路,花朵變成筆電上的桌面圖案,只有在整夜拍片收工後才看到日出。她發現小時候驅使她探索人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愈來愈無法在她早期的成人生命中發揮。在被迫看著這世界一如其所現時,她錯失了許多想像世界可以有所不同的機會。

而今,處於變動年代,她深感這個世界更需要我們發揮想像力去構思和建構一個更好的世界。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模樣,她沒有答案,但她知道有個工具可以協助我們持續建構新世界,並找到我們在其中的位子。那樣工具就是我們的好奇心,而她的人生就是最好的寫照。

沙希迪想起,四歲時與祖父用布娃娃演繹了《奧德賽》的冒險故事;五歲時遍讀所有宗教書;十三歲時讀了美國小說家、活動家詹姆斯‧鮑德溫的短篇故事,人生從此改變。她感謝周遭有一群尊重她興趣的人,只是等她長大後,她開始面對一個大提問,「你確定要那樣嗎?」

經驗分享
好奇打開新局面


二○一八年,沙希迪準備進哈佛時就與大哉問「你確定要那樣嗎」直視。當時,她正準備演出《成長不容易》第二季。表演和念書,讓她處在人生十字路口,似乎只能二選一。

魚與熊掌想兼得

表演,對她而言,不只是生涯,也給了她探索人生的機會。她覺得自己的同理心在每次演出不同的角色後獲得提升。但她也同樣看重自己的教育,因為她充滿了求知欲,除了想認識不同的地方、型塑我們的事件、建造我們的社群、阻礙我們進步的東西、讓我們苦惱的錯誤外,更想了解自己及在世界的位子。

懷抱對兩種領域的濃烈興趣,沙希迪詢問學術界和演藝界前輩的建言。結果,不管哪一方,都覺得兩個世界沒有象徵性的關係,都勸她只能二選一。當她想兩樣兼顧時,別人的回應讓她差點就被「你確定要那樣嗎」的問題考倒。還好,她最後排除萬難,不僅哈佛畢業,也將演出《成長不容易》影集第六季。

經此遭遇,沙希迪有些人生體悟。她自知所經歷的狀況可能有些不尋常,但這種經驗很普遍,因為她並非第一位邊念書邊打工之人,「只是人生過程中都會遇到要人認真看待一種興趣,並持之以恆的時候。」

她表示,很多人可能同時興趣廣泛,但只能被迫走「窄路」,專攻某一方面,成為專家,而這種專業掛帥的文化也代表好奇心常被貼上「誤入歧途」的標籤,但不把好奇心當一回事可能讓人錯失更好的發展。

跨領域收穫滿滿

沙希迪深感,選擇同時上大學和拍戲,把兩個世界融合,就是一種將人生重新交給好奇心的表現。同時兼顧時,她發現了好多原本不知道的事,讓她好開心,也覺得人生處處是學習。

比方說,演出《彼得潘和溫蒂》中的仙子小叮噹時,沙希迪的想像力重啟;修一門研究美國社會學家杜波依斯的課,讓她找到了自己的製作公司名稱「7th Sun」;上韋斯特博士(Dr. Cornel West)所開設的獨立研究,她學到最重要的一課:社會中有一些元素讓人誤以為是不可撼動的真理,實則是很主觀的,且不僅如此,它們往往要為壓制系統負責,包括對人的一些危險偏見、一種無法擺脫的感受及覺得什麼都改變不了。

對她而言,那些看似不可撼動的宇宙真理,從社會經濟的剝削到阻礙人前進的「你確定要那樣嗎」的提問。但學術和娛樂圈卻彰顯了其他現實的可能性,觸動人的想像力和探索性,讓人想看看跟隨自己的好奇心,能開出什麼「花朵」。

邀請共創新世界

沙希迪把受好奇心驅使的改變稱為「破格」,「如果傳統是重複性的結果,破格就是開啟新事物。」她認為我們每個人身上的好奇心都有潛力發展為「破格」,如原本是牧師的馬丁‧路德‧金,因接觸印度聖雄甘地和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思想而成為民權鬥士;伊朗婦幼冒著生命危險抗議,便是因為好奇,想看看重視婦女、生命和自由的社會是何樣貌。

而今,沙希迪已畢業,影集也拍完了。離開她所熟悉的兩塊領域,一度讓她很驚慌,但想到自己一向以興趣為重,就昂首闊步的邁向人生下一站,因為她知道自己的下一段探險就在學術界和影視界之間。她相信,只要跟著自己的好奇心走,她的人生目標就會持續在她眼前開展,她只需要留意即可。

沙希迪也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獨屬於自己的特殊興趣,就像指紋一樣獨一無二,並邀請我們加入她,再次交託給自己的好奇心,因為尊重所謂的「誤入歧途」就是走入了創造的領域,也等同認可我們身上擁有的無限可能性,儘管這個世界企圖說服我們一切都很有限。

「因此,別讓自己的世界愈來愈小,讓我們一起建構新的未來吧!」沙希迪這麼鼓勵大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