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無錫油麵筋一絕

文/朱振藩 |2024.01.08
218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我甚愛食麵筋,務求其精與潔。讀梁章鉅之書,頓感知音難得。他寫道:「今素食中有麵筋,若得佳廚精製之,可與豆腐同稱佳品,惟烹製之難,亦與豆腐同。余在桂林時,廚子最精此味,以餉同仁,無不詫為稀有,而吾鄉人多不食之,家人尤相率戒此,詰其故,則以店中製麵筋者,率以兩足底踹之,此誠不能保其必無,若係家廚自製,則斷無此弊。」點出關鍵所在,堪稱洞見時弊。

梁為清代大食家之一,乃福建閩侯人,其家廚陳東標,「頗能烹調,輒以此誇於眾,眾因戲呼之為『天廚星』」。而他每作詩,多自稱「老饕」,真的很有口福。

在此且舉「紅燒麵筋」為例。據香港大食家王亭之的說法,「若原身落鍋,必不入味,倘以濃茶泡過,再沖水,則易入味且易酥矣。茶宜用龍井,將泡過龍井茶葉渣貯起,再燒滾水,將茶葉渣下水中數滾,再改為文火,片刻,此茶不堪飲,但卻大宜用來泡麵筋。」又,此法為蘇州世家家廚祕法,明代即已傳世。若用糖水泡發,亦不失為良法。

接著麵筋走油,必須手擘下鍋,走油之火宜慢,取出麵筋,瀝清餘油,候用。然後以素上湯入鍋,添油燒至大滾,乃徐徐下麵筋,改為文火,等到其收乾上湯,始下味料,當用浸過花菇之上好醬油,略加些糖潤之,最得甘美之味,如果嗜辣的話,此時可用辣油。末了,再用少許素上湯,加馬蹄粉,收薄芡。上桌前,乘熱撒上芫荽,尤為馨香。如此而食麵筋,精潔酥嫩無比。

江蘇無錫人稱水麵筋為「生麩」。清乾隆年間,佛教盛行,無錫當地寺廟日見增多。每年二、三月間,迎神賽會不斷,紛紛朝山進香。到了六、七月份,則吃「雷齋素」,做佛事,寺院常用生麩製成齋菜供客。有位和尚見狀,為增加其品項,嘗試用其油汆,其味鮮美非凡。特稱為「油麵筋」,他廟相繼仿效,此法迅速傳開,遂成當地名餚。

等到了咸豐年間,無錫位於北門外笆斗弄口的「馬成茂麵筋店」,正式掛牌營業,成為首家專營油麵筋的商號。說來也是機緣湊巧,時至民國初年,滬寧鐵路通車,無錫紡織業大興,廠家需用大量澱粉製漿,因而在生產過程中帶來了水麵筋,數量異常可觀,從而令油麵筋產業蓬勃發展。且與肉骨頭、小籠饅頭、泥阿福(惠山泥人)等並稱為無錫特產。

清初顧仲的《養小錄》,其內載有「響麵筋」,寫道:「麵筋切條壓乾,入豬油(可用素油)炸過,再入香油炸。笊起(以笊籬撈起),椒鹽、酒拌。入齒有聲,堅脆好吃。」現在無錫的做法相近,但工序較複雜,食之更可口。

無錫的清水油麵筋,其成品要求圓、滑、脆,色呈橙黃。外形圓溜溜,內則空靈靈,像一只只金黃油亮的小球,望之甚美觀,久燒不爛,軟韌適口,愈嚼愈有味兒,足為各地油麵筋之冠。有人稱在一碗江南的鮮湯素麵裡「連油麵筋也變得禪意無窮」,而且「素湯、素油、素澆,香氣混合縈繞,一口熱湯進肚,一口麵條吸溜著,被吞入口腔……五臟六腑又平和地重新找回自己的生長節奏」。

我曾去無錫惠山觀看天下第二泉,順道去「廣福寺」用餐,進食這碗素麵,覺其油麵筋之美,筆墨誠難以形容。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