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金門南明魯王墓

文/謝貴文 |2023.06.29
2214觀看次
字級
太武山南明魯王墓入口牌坊。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明末「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殉國;緊接著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順治皇帝在北京登基,明朝宣告滅亡。之後,奔逃的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多個地方性政權,前後共歷十八年,史稱「南明」。其中,魯王曾在金門棲居八年,並留有墓塚,述說著個人與時代的悲劇。

魯王朱以海的先祖為明太祖第九子,分藩山東袞州府,子孫襲其封。清軍攻陷京師,魯王南奔,福王命其暫駐浙江台州。隨後南京、杭州俱失陷,明遺臣迎魯王監國於紹興。當時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擁立唐王朱聿鍵於福州稱帝,魯王不奉唐朔,雙方勢如水火。隨著清軍逐步進逼,唐王死於汀州,魯王則浮海入舟山,再為鄭彩迎至廈門。

魯王依附在鄭彩武力之下,猶如傀儡,不僅無力保護臣屬,最終還遭到遺棄。所幸舊臣張名振再迎其回浙東,駐蹕舟山,可惜不久又遭攻陷,只能投靠據有金廈兩島的鄭成功。然鄭氏深受唐王知遇之恩,又奉廣東肇慶的桂王(永曆帝)為正朔,僅以宗人府府正之禮接待魯王。棲居金門的魯王,猶如寄人籬下的寓公,又遭流言構陷,只得自去其號,疏謝監國,以絕質疑。

屈志難伸下,魯王曾一度徙居南澳,但因盜警又奔還金門。而後鄭成功北伐失利,渡海收復台灣不及一年即辭世。而此時的魯王,竟淪落至無人供奉,雖然諸遺老有議復奉王監國,但鄭經並無擁立之意,在潦倒無助的困境下,終以四十五歲之齡病逝。

魯王死後葬於金門城東門外之青山,此處為其生前常遊之處,曾有題以「漢影雲根」的石刻。金門民間稱魯王為「番薯王」,因其常食番薯充飢,可見在此生活之清苦。清道光年間,金門文人林樹梅在東門城外發現一古墳,鄉人稱之為「王墓」,他研判此為魯王墓,乃上報福建興泉永道周凱,將墓址重新整理,立碑誌之。

民國四十八年八月,國軍在金門城東炸山採石,意外發現埋於土下的墓壙,並挖掘出一方「皇明監國魯王壙誌」石碑。經呈報上級,乃組成監掘小組,開鑿壙蓋取出骸骨及瓷碗、銅錢等物,確認此處才是真正的魯王墓,也證明清朝所修《明史》等書,稱「鄭成功沉魯王於海中」乃不實之說。

同年冬天,先總統蔣中正巡視金門,親蒞魯王墓視察,指示在太武山小徑建築新墓,歷時三年才告完成。今墓園入口牌坊留有其所題「民族正氣」四字,內有蔣經國所撰重建碑記,後方為石砌圓形墓塚,墓碑書「明監國魯王墓」。整體環境開闊清幽,留予後人來此憑弔南明歷史及其最後宗室。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