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品享發糕福滿溢

文/朱振藩 |2023.05.29
597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晉代巨富何曾,日用至為奢華,飲食十分講究,即使吃個饅頭,也要有其花樣,否則絕不入口。《晉書‧何曾傳》指出:「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坼,意為裂開之意,也就是說,蒸餅上蒸不出十字裂紋,他鐵定不吃,不愧是「日食萬錢,猶謂無下筯處」(司馬光〈訓儉示康〉)。

清人李光庭《鄉言解頤》稱:「臘月望後,便蒸饅頭,分有餡、無餡兩種。有細作者,揀麥磨麵,煞費功夫……其白如雪,面有銀光,謂白包子。讚曰:『翠釜湯初沸,筠籠氣漸浮。一丸輕入掌,十字坼當頭。』」

時至今日,山東人製成「開花饅頭」,是一種頂部裂成數瓣,形似花朵的饅頭,形狀美觀,口味香甜,既是節日食品,亦為宴席點心。另,陝西人正月製作「花花饃」,亦作如是觀。

有餡且開花的饅頭,待傳到廣東後,變化而成叉燒包。成品色白、鬆軟,富有彈性,包子頂端自然開裂,餡色褐紅,略帶醬汁,鹹甜相濟,香味濃厚,乃廣式飲茶中,家家必備美點。

無餡的開花饅頭,傳入福建後經過改頭換面,其在蒸熟後,面上自動開裂,有如花蕾綻開,稱之為發糕或花糕,也有叫胖糕、臍糕的。又因容器不同,各有對應稱呼,如將原料置於碗中蒸熟,直接叫成「碗糕」;而用酒盅製成,一般叫它「盞糕」。

若用白砂糖或紅糖,則顏色不同,分紅、白兩種。此外,過去為了方便顧客,凡用碗、盞等器皿蒸出來的發糕,會備有小薄竹片,利於刮剔取出再食用。

清代乾嘉年間,福州人林光天,人稱「番薯粿先生」,以福州話撰〈村塾即景〉詩,云:「豬衙(賣豬的批發商)早起鬧嘈嘈,樵教(吵到)天光賣碗糕,連步(轉眼間)湯丸街口叫,許行(那一會兒)燒餅手中掏(拿)。」有清另一位詩人林祖燾,亦有詩曰:「春光花謝綠成蔭,迎合盤餐妙手烹。炊出花糕頤可朵,分賞先自眾鄉鄰。」說明數百年前,這種小吃就很普遍,且遍及福建全境。

至於充作年節食品,福州地區的居民,現仍保持在立夏日「嘗新饋送」的習俗;閩南一帶,則是在過年時節家家必做之食品,用於祀祖祭神。只是而今人們很少自己動手,通常買現成的,台灣也常如此。

過年圖好口采,蒸碗糕得先「發」,象徵發家致富,可以發達、發財。碗糕一旦蒸好,其頂部即向四周綻開,稱之「笑口常開」,寓意全家歡歡喜喜,來年吉祥如意,生活和樂安康,永遠幸福滿溢。

為了加強發糕氣味,商家會將已磨好的米漿再磨一次,保證質量,「開花」明顯,入口筋嫩細軟,口感滋味俱佳。我喜歡現蒸的,深粉色的盛盒雖是塑膠製品,刻畫還算深刻;紅糖帶褐發糕熱燙猶冒水氣,拈起送口一嘗,綿筋香甜,餘味無窮,「二猶以為不足」,真是小確幸啊!

待它冷卻之後,糕身已然變硬,先切片再煎、炸,等其吸足油分,整個酥中帶糯,而且馨香四溢。元旦當天一早,家母炸此尤物,亦會煎蘿蔔糕、炸甜年糕,再喝碗熱芋頭湯,道道味美可口,但覺通體舒泰,果然是好兆頭。

苗栗「九龍軒」的客家新式美點,包裝精美,取食方便,新鮮適口,當日即售畢,我每路過此,必一嘗為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