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再生得靠幹細胞

記者李宇政整理報導 |2008.05.16
1397觀看次
字級

幹細胞主要負責器官及組織的修復與再生,但其數量會隨年齡的增加而減少,這是年紀漸長以後身體較不易復原的原因。
 
據法新社日前報導指出,美國國防部將與美國大學及醫院合作,出資成立美國三軍再生醫學研究所」,發展協助傷兵以自身幹細胞再生皮膚、肌肉甚至四肢的技術。這所新建研究所獲得的總資金達2億5千萬美元。

日前外電也報導,美國辛辛那提市一位69歲老翁在斷指塗上豬膀胱提煉的膠原蛋白粉末,四周後斷指神奇再生,皮肉、指紋及神經功能都與斷指前狀態相同。國內醫師則認為不可能」。

到底人類可不可以像蜥蜴斷尾求生,章魚長出新腳的超強再生能力呢?

間葉系幹細胞負責修復與再生

病人骨骼受損若要重建時,多使用金屬與高分子聚合物,因此常有重建骨骼缺少許多組織的困擾。

據4月《科學發展》指出,陽明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暨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李光申及其研究團隊,把間葉系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培養在奈米材料上,再以組織工程學的電紡(electrospinning)技術,成功製作出第一型膠原蛋白(骨頭的主要成分)的材料支架。

這項研究顯示:從骨髓中取出的間葉系幹細胞在體外培養為材料支架後,可用來重建受損骨骼。

《科學發展》指出,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凱普蘭(Arnold Caplan)教授,是第一個為間葉系幹細胞提出具體定義的學者。

凱普蘭指出,間葉系幹細胞在骨髓中的數量不多,但是具有極優異的生長和分化能力,而且能在體外大量增殖。

現今科學界相信,除骨髓外,在臍帶血和體內的所有組織中都能找到間葉系幹細胞,這類細胞主要負責器官及組織的修復與再生,惟其數量會隨年齡的增加而減少,這是年紀漸長以後身體較不易復原的原因。

在間葉系幹細胞的研究領域中,李光申帶領的研究團隊自2002年底起,約2年時間,成功地把間葉系幹細胞分化成肝臟,這是另一個重要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2004年底的《肝臟學》(Hepatology)雜誌上。

可替未出世的胎兒提前治療

生產前為胎兒施行治療,是一項相當前衛的醫療手術。《科學發展》指出,李光申與輔仁大學生命科學系周秀慧教授合作,模仿胎兒療法做了一個實驗:針對懷孕14天左右(相當人類妊娠第二期結束)的老鼠進行剖腹手術,利用顯微手術把人類的幹細胞注射到胎鼠裡,再把傷口縫合,讓老鼠繼續懷孕。

待小老鼠出生後繼續觀察發現:老鼠體內各器官裡都可找到人類細胞,因為是在胎兒期注入,所以沒有產生免疫、排斥等問題。

這項研究甚受骨科界重視,因此得到2004年美國骨科研究學會頒發的NIRA獎(New Investigator Recognition Award),研究成果刊登在2006年的《骨科研究雜誌》(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

在2005年,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有一個病例:一位婦人在做產前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胎兒大腿骨骨折(即一般說的玻璃娃娃),醫生便以間葉系幹細胞進行胎兒治療,孩子生下來以後並未發現因為胎兒治療而有不良影響。

這個實例與李光申團隊的動物實驗相呼應。由此可知,在胎兒期進行幹細胞移植應該是安全的,只是效果究竟如何,仍需更大規模實驗和更多實例驗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