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福建閩江 連山接海的傳奇

文/記者邰曉安、周義 |2023.04.08
4576觀看次
字級
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遺址廳拍攝的探方剖面。圖/新華社
閩江中下游,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桔林鄉湯兜村附近景色。圖/新華社
博物館展出的陶釜。圖/新華社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展廳拍攝的墓葬坑。圖/新華社
1980年代,閩江上往來的貨船。圖/水口水電站提供
閩江河口溼地的反嘴鷸。圖/新華社
福州市台江區的閩江兩岸風光。圖/新華社

文/記者邰曉安、周義

曇石山,閩江之畔一個海拔僅二十六公尺的小土丘,在多山的福建,顯得毫不起眼。這裡地處福州閩侯人流密集的縣城近郊曇石村,但在距今五千年前,卻是閩江匯入大海的入海口。

一九五四年初,曇石村村民在修築閩江防洪堤壩時,挖出了許多樣式古舊奇特的瓦罐、石器、骨器,以及堆積很厚的貝殼。一時,村裡挖到「寶」的消息不脛而走。經專家多次考古認證,這是距今五千年到四千三百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

先秦閩族的發源地

走進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可以看到豐富而鮮明的江海特色。遺址廳展示的探方剖面,中間一層不是土,而是密密麻麻的各類貝殼。在大部分的墓葬坑裡,也都發現了貝類的身影,連陪葬品的陶器上都有清晰的貝紋。

遺址還出土了一些骨器、貝器等物品。「陶釜是曇石山文化最典型、出土最多的陶器,從它的材質以及顯露出的火燒痕跡來看,揭示了曇石山人分煮分食海鮮、河鮮的飲食習慣。」曇石山博物館工作人員何麗艷說。

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這個臨江傍海之地,就是先秦閩族的發源地,是孕育和誕生福建古文明的搖籃。

福建,在地理上備受多山之困。武夷山脈、鷲峰山脈、仙霞山、戴雲山、博平嶺等大小山脈將八閩大地切割,成為文明發展的巨大阻礙。好在地處東南沿海,氣候溼潤多雨,豐沛的降水沿著山間谷地匯聚,蜿蜒成河,給人類繁衍聚居提供了滋養。

發源於贛閩交界山區,奔騰五百多公里後匯入東海的閩江,更是成為福建的母親河。她的幹支流流經福建三十八個縣市,流域面積占全省陸域面積的一半,武夷山、延平、建甌、尤溪、福州等諸多歷史名城皆受惠於閩江。福建之名,便是由福州、建州(今南平建甌)兩座閩江畔的城市首字合併而來。

以閩江為紐帶,福建人穿梭山海,孕育出農耕與海洋文明交織融合的區域文化,成為璀璨中華文化星河中極具特色的一顆明星。

塔影江聲黃金水道

走進福州市閩清縣大箬村,村外江天一色。十幾艘木船停在閩江岸邊「吱呀」搖晃,船上的紅漆早已斑駁。奔騰向東的閩江水,被兩岸的山巒擠壓,在大箬村輕輕轉了一個彎,造就了這裡以船為生的傳統。

「高峰時村裡曾有一兩百艘船,既渡人又載貨,名副其實靠江吃飯。」大箬村村支書范書增說。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路延綿起伏,陸路難行,水道成為山區快速抵達沿海的不二之選。在曾經舟舸如梭的閩江上,鏗鏘的號子聲在樵村漁浦間此起彼伏。

大箬村民劉友品是一名閩江老船工,在江上「闖蕩」了四十多年。黝黑的皮膚和手上的厚繭是閩江為他留下的特有印記。

時光倒流回一九八○年代,二十多歲的劉友品帶著妻子,把家搬到了船上。此時的閩江航道上帆檣如雲,往返於福州與閩江上游南平、三明地區的商船浩浩蕩蕩。

「當時福州並不產米,全靠閩北山區的產糧區供給。我做船工那會兒,閩江航道上船類繁多,其中以米船為主。鼎盛時期,每年約六千艘米船穿梭於閩江河流。」劉友品說。

連山接海的閩江像一把扇子,將支流伸展於閩西北山區。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山區順流而下的大米、茶葉、木材,以及其他農副特產與沿海城市逆流而上的食鹽、日用百貨相互調劑,保障著沿線百姓千百年來的日常生活和生產。

位於閩江出海口的福州,更是憑藉其臨江面海的地理優勢,成為商貿繁榮、人文興盛的首善之區。

「近市魚鹽千舸集,凌空樓閣萬山低。」來到閩江北岸的福州台江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一棟棟古色古香的大厝、洋房比鄰而居,吸引了眾多遊客打卡拍照。這裡曾是福州商業和航運中心,也是閩江上游貨運物資的集散地,塔影江聲下處處倒映著閩江舊時水運的繁榮。

福州市船東協會祕書長鄭鏘告訴記者,明朝「直讀新港(直接到達新港)」開鑿後,外國貢船可從海上直通福州台江。金銀、瑪瑙、象牙、硫磺等進口貨物,和福建土特產品、工藝品等出口貨物在此聚集,海內外商賈雲集,洋行、飯店、旅館鱗次櫛比。據統計,各商賈在台江設立的商會最多時達二十四個。



青山綠樹依舊多

讓「失地」重回「溼地」

「我覺得我的生命的風帆,已從蔚藍的海,駛進了碧綠的江。」一九一一年冬,作家冰心從嚴冷枯黃的北方,回到故土福州,望見閩江口的碧水藍天,欣喜萬分。這是她打記事起第一次回到家鄉,把所見所感隨筆寫進了《我的父母之鄉》。

翻開歷史可以發現,民國時期,遊歷閩江的大文豪們總會不惜筆墨,盡情抒寫著自然之美。郁達夫也曾在《閩游滴瀝之二》中,將其比作「中國萊茵河」:「揚子江沒有她的綠,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靜。」

多年後,文人墨客筆下的閩江,蘆葦搖曳,萬鳥翔集,綠意更勝往昔。

然而,世紀之交,這裡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福州觀鳥愛好者楊金對閩江河口溼地的「蹉跎歲月」唏噓不已:填海造地頻發、汙水肆意排放、垃圾遍布灘塗、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瘋狂蔓延……生態系統日益退化。

保護閩江河口溼地

江流奔騰的閩江,從武夷山脈磅礡而出,一路裹挾著泥沙,經過五百多公里跋涉和沉澱,在閩江河口與大海交匯處,形成了福建面積最大的原生態河口三角洲溼地——閩江河口溼地。

為讓「失地」重回「溼地」,福建積極探索閩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保護與發展的科學路徑。閩江河口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鄭航介紹,二十多年來,福建大力實施溼地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閩江河口溼地的生態故事,是福建持續推進閩江保護的一個縮影。作為福建的母親河,閩江流域面積六萬多平方公里,保障著福建百分之四十經濟總量的用水需求和三分之一人口的飲水安全。

美麗畫卷映入眼簾

二○二二年的冬日,悠遠的汽笛聲劃破拂曉的長空,在平靜的江面上久久回蕩……在幾乎斷航二十年後,閩江迎來復航。

「喚醒沉睡的閩江航道,乃民之所盼,對企業物流降本增效,服務打造沿江工業產業帶,推動山海協作,促進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副總工程師李時援說。

船,伴閩江而生。閩江,也因船,迎來一次次的新生。如今,在福州台江碼頭乘著遊輪一路向東,可在水上夜遊領略兩岸風光旖旎,「水、島、橋、岸」融為一體,遊客可近距離觀賞大型3D燈光秀,油紙傘、牛角梳、壽山石等福州代表性元素,變成一幅幅美麗畫卷映入眼簾。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