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 長江口2號古船 打開近代上海的時光寶盒

文/記者孫麗萍 圖/新華社 |2022.12.10
5989觀看次
字級
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楊介紹長江口2號古船出水文物——清同治景德鎮窯豆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圖雙耳瓶。圖/新華社
空中俯瞰停靠在橫沙碼頭的「奮力」輪(右)。圖/新華社
工作人員在啟航前清洗「奮力」輪甲板。圖/新華社
長江口2號古船出水的「二甲傳臚圖」杯。圖/新華社
從長江口2號古船上提取的稻穀樣本。圖/新華社
「奮力」輪「懷抱」古船的畫面。圖/新華社
長江口2號古船打撈作業。圖/新華社

文/記者孫麗萍

長江口2號古船是目前中國大陸乃至世界上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整、船載文物豐富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此次被成功整體打撈出水、重見天日,不僅可為深化中華海洋文明研究和文明交流互鑒研究提供珍貴實證,亦能向世界講述上海故事。



二○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間,一艘中部開口的打撈工程──「奮力」輪,懷抱著剛剛從長江口橫沙水域海底打撈而出的清代晚期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在拖輪牽引之下緩緩駛向黃浦江,於二十五日中午抵達位於楊浦濱江的上海船廠船塢。

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和遷徙項目,是中國大陸水下考古重大事件,也是世界首個古船考古發掘、整體遷徙、文物保護的項目,象徵大陸水下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集大陸水下考古精兵強將之力,歷時八年尋覓打撈,長江口二號古船終於重見天日。如同一只封存近代上海豐富信息的「時光寶盒」。

漫漫八年大海撈針

從二○一五年到二○二二年,漫漫八年間,每當水下考古工作者看不到希望之際,又會柳暗花明,長江口二號古船這個「時光寶盒」重見天日的過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考古工作者對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四個艙室進行小範圍清理,艙內均發現有擺放整齊的景德鎮窯瓷器等精美文物。另外,在船體及周圍還出水了紫砂器、越南產水煙罐、木質水桶殘件、桅桿、大型船材、鐵錨、棕纜繩、滑輪,以及建築材料等大量文物。

「以往打撈沉船都有偶然性、被動性,或是船隻失事,或是搶救性打撈,而『長江口二號』卻非常獨特。它的發現和打撈都是『主動為之』,是上海在文物普查的主動性調查過程中發現的,這對今後大陸大範圍的水下文物普查『摸清家底』和水下遺產考古與保護特別有啟示。」孫鍵說,發現長江口二號古船,源於上海這座城市對自身歷史文化執著的叩問。

清代古船重見天日

二○二二年三月二日,大陸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政府宣布啟動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消息震動中外。

在長江出海口水域,水濁流急、瞬息萬變,尋找水下文化遺產猶如大海撈針,水下打撈亦是極大的挑戰。渾水環境是中國大陸乃至世界水下考古至今極難跨越的瓶頸。長江口水下能見度極低,基本「伸手不見五指」。

由此,擁有全球頂尖高端裝備製造實力和工程施工技術的上海,組織了一支技術「天團」──他們由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聯合上海隧道股份、上海電氣等企業組成,集成當前世界最先進的打撈工藝、技術路線、設備製造,最終研究形成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來打撈長江口二號古船。

同時,科學家們也跨界「組團」,以最硬核的科技賦能中國大陸水下考古和水下打撈,催生出不少技術創新,包括水下沉船自動識別輔助系統、全球首艘智能化立體採樣無人艇、機器人水下考古裝備等「黑科技」。

專家指出,與此前打撈出水的宋代南海一號古船相比,長江口二號古船雖然時代晚,但船體更大,加之工作水域無能見度,整體打撈難度更高。長江口二號古船水下考古調查階段採用更為先進的水下探測和定位技術,相較於南海一號古船,在工程技術上進一步創新,充分展現了大陸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能力的顯著提升。

二○二二年九月六日,「長江口二號」整體打撈工程主作業船「大力」號到達長江口橫沙水域,開始在海上施工作業。長江口二號古船出水進入了「倒數計時」階段。

二○二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深夜,長江出海口橫沙水域,兩艘巨型工程輪──「大力」號和「奮力」輪燈火通明。它們的使命,是攜手將大陸迄今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的木質沉船成功打撈出水。

在水下,二十二根量身訂製的巨大弧形梁已經準備就緒,頂部是威力強勁的隧道盾構掘進裝置,尾部搭載推力巨大的推進裝置,構成水下整體打撈沉船的「神器」。它可以從沉船底部快速掘進,擊穿長江口海底厚厚的泥沙,甚至岩石雜物,將沉船連泥帶水抱進懷中。

隨後,整個長江口二號水下考古遺址,包括古船船身、海水和淤泥,被緊緊包裹在二十二根巨型鋼鐵弧形梁構成的「考古沉箱」中,總重量達八千八百餘噸,以每小時約四公尺的速度被提升浮出水面。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很快到了二十日與二十一日交替的凌晨時分。此時,萬物沉寂,大海無波……「奮力」輪中央敞開的巨大「月池」中,逐漸出現許多快速旋轉翻湧的水渦。海水變得如此躁動,像在宣告水下將有「活物」一躍而出。

「快、快看!桅桿!桅桿出水了!」二十一日凌晨零時四十分,這是中國大陸水下考古新的里程碑時刻──長江口二號古船斷裂的桅桿頂端探出了水面!



沉睡水下150餘年

清理出的古物內容豐富

考古工作者探明,長江口二號古船這只「時光寶盒」內涵豐富。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楊介紹,目前,長江口二號古船已清理出水六百多件陶瓷器。這些瓷器大多產自景德鎮窯,也有部分可能產自江蘇宜興窯口。

眾多瓷器中,一只清同治景德鎮窯綠釉杯最為特別,被命名為長江口二號古船上的「001」號文物。這件綠釉杯小巧玲瓏,底部有礬紅彩書「同治年制」篆書款識。正是這個底款,對於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年代判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景德鎮窯於明代宣德年間始燒綠釉瓷器,至清代早期又引入歐洲技術,創燒出一種『西洋綠色器皿』,釉質上與傳統綠釉有所不同,並且是通過吹釉的方法施釉。這件出水綠釉杯因長期受海水腐蝕,微呈褐色。但它自帶的上海開埠之初中外文化交流印記,卻依然鮮明。」翟楊說。

講述近代上海傳奇

在位於岳陽路上的上海文保中心,記者曾親眼目睹科研人員從一隻「清同治景德鎮窯豆青地堆白青花松下高士圖雙耳瓶」中,取出了藏在它肚子裡的五十只青花團龍紋杯。

專家解讀稱,這種款式流行於晚清民國時期,多用於陪嫁妝奩,民間俗稱「嫁妝瓶」。令人驚喜的是,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的文少卿副教授團隊,在古船淤泥中取樣了一些稻殼,然後以碳十四測年驗證出稻殼的年齡也在清同治時期略早,從側面佐證了長江口二號古船已沉睡水下一百五十餘年時光。

「二甲傳臚圖」杯、「吹綠」釉瓷、青花雙耳「嫁妝瓶」乃至越南水煙罐……從目前收穫的文物來看,「長江口二號」出水的瓷器多為貿易交流瓷,製作精良,它們如散落海底的拼圖碎片,為人們「拼貼」出一幅上海開埠初期生機勃勃、文化多元的社會生活圖景。

二○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按照預定方案,「奮力」輪將帶著長江口二號古船駛入黃浦江畔的上海船廠舊址一號船塢。百年古船回到了百年船塢,可謂珠聯璧合。這裡的前身,是一九○○年外商創辦的瑞鎔船廠,當年投資就高達數十萬兩白銀,在近代史上亦是赫赫有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