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 中國西南民族取名字

文/出谷司馬 |2022.07.07
1255觀看次
字級
刻有教名的苗族墓碑。(筆者攝於二○一一年)

文/出谷司馬

漢人的社會是氏族社會,每個人都歸屬在一個姓氏之下,成為一個氏族。這樣的規矩已經行之有年,數個世紀以來都是如此。但是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社會裡,大部分的族群都是沒有「姓」而只有「名」。所以在他們的社會,並沒有所謂的「氏族」,而少數民族出現有「姓」的概念,是在漢化之後的結果。

既沒有姓氏,那要怎麼取名字呢?在西南民族中,有兩種特別的取名方式,分別為「親從子名制」與「父子連名制」,有趣的是,這種命名方式在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裡,也是頗為常見。

侗族可以說是「親從子名制」的代表。每個侗族人出生之後都會給予一個名字,但是當他們為人父母之後,自己的名字就會因為孩子的名字而發生變化。例如,某個男人的兒子叫做「海」,他會因為「海」的出生而改名為「海的爸爸」,而他妻子的名字也會因此而消失,被改稱為「海的媽媽」。而當「海」生了孩子,如果叫做「洋」的話,那原本的「海的爸爸」跟「海的媽媽」就晉升成為「洋的爺爺」和「洋的奶奶」;如果壽命夠長的話,甚至還可以繼續往更高位階的親屬層疊上去。

這種命名方式我們頗能理解,因為我們的孩子開始讀書以後,自己的名字就很自然的變成了某某人的爸爸或媽媽了。這種情況在孩子班級的社交軟體群組裡特別明顯,我們都被迫在自己的名字後面打上「○○爸爸」或「○○媽媽」,以作為群組裡的區別。台灣原住民中的達悟族人也是有著這樣的命名原則,而社群網站中的那些類「親從子名制」的現象,或許可以說是一種流行文化下的有趣產物。

所謂「父子連名制」,是說父親跟孩子的名字是連在一起的。在台灣,包括泰雅族與太魯閣族也都是採用這個命名原則,而阿美族甚至還是「母子連名制」。

在中國西南民族中,彝族也保留了嚴謹的「父子連名制」。例如:在貴州西北一帶彝族的歷史記憶中,他們最早的祖先叫做「篤米」,篤米的孩子叫做「米辭辭」,意思就是「辭辭是米的孩子」;米辭辭生辭阿宏,辭阿宏生宏阿德,宏阿德生德烏舍,以此類推,由孩子繼承父親名字當中的後一字或兩字。

明代政權進入貴州後,把這裡的少數民族交給彝族(當時叫儸儸)的宣慰司管理,政府特別賜給這些領導者「安」姓,卻也因此打破了傳統「父子連名制」的規矩。幸而彝族人一直保留了背誦家譜(當地人稱為背家支)的傳統,因此他們的父子連名制至今仍然保留著。

當基督教傳入西南民族之後,不少少數民族也以一些《聖經》人物幫自己取了「教名」。此時他們大多已經有了漢姓,所以在一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苗族人取了如「王但以理」、「張以利亞」、「王彼得」、「張保羅」等中西合璧的名字。事實上,在一些以基督徒為主的村寨裡,受洗、取教名已經是「生命禮儀」的一部分,他們透過這樣的方式取得了一種認同,也可以說是另一種有意義的少數民族命名原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